每日靈修20240213:禁食-屢敗屢戰

引言

什麼是「屢敗屢戰」?這句說話原本是來自清朝曾國藩的一卷奏書當中。但曾國藩原本要上奏的,並不是「屢敗屢戰」,而是另一句看似十分相似,但其實意思完全不一樣的「屢戰屢敗」。相傳,清朝時有一位書生,名叫李元度,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領兵作戰,但不知道曾國藩是否什麼「陰謀」,竟然任命這位「文弱書生」領軍,去打一些完全沒有把握的仗。結果,當然就是每打一場就輸一場。曾國藩很生氣,準備寫奏摺彈劾他,在他的奏摺上便有“屢戰屢敗”這樣的詞語。後來曾國藩的幕僚中有人為李元度求情,把“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意思便變得大為不同。於是元度因此才被免罪。

「屢戰屢敗」與「屢敗屢戰」所描述的實況其實並沒有不同:都是指出戰況失利,不停吃敗仗意思。然而「屢戰屢敗」所描述的,是一個淒慘的處境,指出一個不斷失敗的情況,而且有一個負面的暗示,就是失敗將會延續下去,直到自己一方全然崩潰;但是「屢敗屢戰」,則是指雖然屢次戰敗,仍繼續奮勇作戰,是一個奮勇無畏的作戰精神,而「屢敗屢戰」所帶出的,是一個積極的向度,是形容即使暫時的戰況似乎是失利,但卻相信轉機將會很快出現,將會轉敗為勝。

那到底什麼時候是「屢戰屢敗」,又有什麼時候會是「屢敗屢戰」?我相信,像是這句說話的原出處,被曾國藩「老屈」出戰的李元度,相信他根本不是以爭勝的心來出戰,所以「失敗」實在是無可避免的事,甚至他應該也沒有期望過得勝。這就自然是「屢戰屢敗」。唯有清楚知道自己出戰的目的,再加上一顆忠誠的心,才會在戰敗後不斷重整旗鼓,繼續帶著爭勝的心不斷再戰,直至勝利的來臨,這自然就是「屢敗屢戰」。

今天我們接續上禮拜二,士師記最後一個段落的故事,一次「兄弟相殘」的慘劇。我們就看見似乎是「出師有名」的以色列人,面對著他們的兄弟便雅憫支派,在第一次戰敗後的經歷。到底他們會是「屢戰屢敗」,還是他們是「屢敗屢戰」,將要得到最後的勝利?

經文 : 士師記20:24-29

24 第二日,以色列人就上前攻擊便雅憫人。

25 便雅憫人也在這日從基比亞出來,與以色列人接戰,又殺死他們一萬八千,都是拿刀的。

26 以色列眾人就上到伯特利,坐在耶和華面前哭號,當日禁食直到晚上;又在耶和華面前獻燔祭和平安祭。

27-28 那時, 神的約櫃在那裡;亞倫的孫子、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侍立在約櫃前。以色列人問耶和華說:「我們當再出去與我們弟兄便雅憫人打仗呢?還是罷兵呢?」耶和華說:「你們當上去,因為明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們手中。」

29 以色列人在基比亞的四圍設下伏兵。

思想

上禮拜二我們讀了士師記二十章這段以色列人面對兄弟相殘的故事之上半段。上次我提過士師記的特色是整卷士師記是以一個又一個「週期」組成,而這些稱為「士師週期」的故事,叫人看見以色列人在進入迦南地後,一步一步向著敗壞的路走。所以學者會稱這些「士師週期」為「向下的旋轉」(downward spiral),叫我們看見,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初期,當神興起第一位士師「俄陀聶」時,以色列整個民族仍是十分合一,面對著外族人的侵擾時,能夠共同向神呼求,然後神就帶來拯救。但去到最後出現的士師-參孫,就連他自己也是一個生活不檢點,完全背棄了他作為拿細耳人應該有的信仰踐行,叫以色列人的信仰處境,完全跌入了谷底。

所以,在參孫之後,士師記記載最後作為總結的兩件事,讓我們看到的是以色列進入了一個「全然敗壞」的處境中,而他們的「敗壞」,在那兩件事中顯出的,不但是以色列人在宗教上的敗壞,就是有以色列人竟然將利未人「私有化」,以金錢來收歸自己家作祭司,專為他自己「管理」自己家中的宗教事宜。而宗教的敗壞,就直接引發了道德的敗壞,也就是上次我們提到,引發今次「兄弟相殘」,甚至是「大義滅親」的戰爭的事–一位利未人猶大支派之妾,竟然在便雅憫人之地被強姦,最後更失去性命。但非常特別的,就是每況愈下的以色列民族,竟然因著這件「醜事」再次「聯合起來」,一同前往基比雅,也就是便雅憫人所居之處,那位猶大支派女子遇害之地,要一同「討伐」便雅憫支派。而且,他們更似乎重拾他們在信仰中的順服:上次我們讀到,他們在第一次出征前,先到伯特利去求問耶和華,「我們中間誰當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呢?」耶和華吩咐他們要先讓猶大人上陣。但非常奇怪的,即使他們似乎得到耶和華的「默許」上陣打仗,但第一次的交鋒,以色列聯軍卻大敗,甚至死了二萬二千人。但其實,以色列人第一次的求問,並不是尋問是否應該要去打仗,而是可能出於忿怒,一心要消滅便雅憫支派。

直至他們經歷意想不到的失敗後,他們才在耶和華面前哭號,在哀傷中再尋問,他們是否可以再次上場應戰。而在上個禮拜二我們讀的經文中,他們其實是再次得到耶和華正面的回應:「可以上去攻擊他們」。而就在這「正面」的回應中,他們在「第二日」就按著耶和華的回應,「上前攻擊便雅憫人」。但是,從今天我們讀的經文中看見,更出人意料的,以色列人再經歷大敗,繼前一天失去了二萬二千人後,再有一萬八千以色列人被殺,而且都是「拿刀」的。經歷了這「屢戰屢敗」後,我們從今天的經文看見,以色列的「眾人」,就是「全部以色列人」,一同再到伯特利,除了再次在耶和華面前哭號外,還以整天的禁食來顯明他們的哀傷。或者,耶和華就是要透過他們兩次的失敗,來完全擊破他們過去因著敗壞而帶來的自大。所以,在再次經歷我敗後,他們才能回到信仰的最起初,以獻祭,和在耶和華的約櫃前真心求問,然後才得到了耶和華確確實實應許:「你們當上去,因為明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們手中。」而按著這應許,他們最終就戰勝了便雅憫支派,但耶和華卻沒有使便雅憫支派給滅絕,仍給他們有餘剩的,甚至後來去到王國時期,以色列第一位君王就是便雅憫支派的掃羅;並且,更長遠的,在耶穌時代神差遣成為外邦人的使徒之保羅,也是來自便雅憫支派的。

默想

有時,神安排的事情,往往會出於我們所能預料的。即使我們十分確定神要我們行在某條路上,但那也不一定表示那事情會是「順風順水」,會非常順利的完成。神有可能要透過我們所行,所經歷的,來叫我們在過程中生命經歷改變,並且透過這些改變來塑造我們,使我們變得更合祂心意,而且最後所成就的,也可以不是我們在起初所想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過程中經歷順服功課,懷著生命成長的渴求,然後就勇敢走在祂指引的路上。

現在讓我們安靜,想一想你現在有沒有經歷著什麼難處,甚至當你很清楚那是神帶領你走的路,你還是覺得走得十分不順?神會否正在塑造你的生命?你又可以如何得力渡過這些艱難?

禱告

主啊,我們相信一切事情都在祢掌管中,所以當我們走在祢指引的路上時,祢必然對我們有最美好的心意。主啊,當我們在生命中遇上艱難的時候,求祢指引我們走在祢的路上,即使過程可能會有很多困難,甚至可能要經歷在世人眼中視為失敗的後果,求祢叫我們滿有信心,相信祢必然要在當中使我們生命經歷成長,在困難中更深的順服祢,依靠祢!阿門!

詩歌

順服

每日靈修20240206:禁食-兄弟相殘?

引言

提到「兄弟相殘」,相信我們最直接聯想到的,是三國時代曹操的兒子曹植寫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詩出現的「原委」,是曹植的兄長曹丕,對曹植的才華既嫉妒又猜忌,認為他才華橫溢,會危及自己的王位。曹丕登基後,借故要曹植七步內作一首詩,否則便要治他的罪。曹植雖迫於無奈,但才思敏捷,短短七步間便能想出這千古傳誦的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巧妙地把同根而生的豆萁與豆子,喻作同父同母、血脈相連的兄弟。這首詩通篇未道破「兄弟」這一本體,但人們一聽便知,詩中所說,正是指曹丕迫害親弟曹植一事。

或許,嫉妒往往是導致兄弟相殘的一個最大可能性。當我找「七步詩」的資料時,找到一篇從心理學來理解兄弟相殘的一篇文章,作者引用了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的理論,指出「佛洛伊德寫道:「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會假定:兄弟姊妹會相親相愛。人人都有跟兄弟姊妹不和的經歷,且不單成年後才相爭,在孩童時期已開始相爭。」他認為,年長的孩子會欺負弟妹,奪走弟妹的玩具。年幼的孩子則妒忌、畏懼和憤恨兄姊。在佛洛伊德心目中,孩子是「絕對自我中心」(absolutely egotistical)的,只求滿足自己的慾望,哪會有孟子說的辭讓之心呢?孔融讓梨這件事,若所有孩子都自動自覺的讓梨,孔融讓梨就不會名垂千古矣!」

然而,嫉妒只是兄弟相殘的其中一個可能性;有時親人之間的相爭,又或是爭戰,有可能會是「大義滅親」的表現。「大義滅親」的意思是,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當然,兄弟之間要做到「大義滅親」,或許並不容易,要「滅」對方的,可能因著手足之情,而要誇過很大的心理關口。然而,若兄弟之間其實一早已不和,甚至早已有嫉妒在其中,「大義滅親」其實也可以是其中一方的手段,讓自己的計謀得逞。

而在我們的信仰中,我們一切都是建基於愛之上,耶穌基督給我們的大誡命,更是要我們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是以「彼此相愛」作為最重要的根基,聖經中的教導,是要我們經歷神甚樣愛我們,我們也要怎樣相愛。因此,即使是弟兄姊妹做錯了事,需要被「糾正」,或甚可能需要出現「大義滅親」的情況時,也總不能是一種出於嫉妒的「兄弟相殘」。事實上,我們都是會犯罪,而且也十分可能是不斷犯罪的,當我們真的要「出手」時,有可能我們其實也要經歷被糾正。然而,當我們都是依靠主,相信主在任何境況下都是為著我們的好處時,祂必然會引導我們走回正路,雖然過程中可能要經歷一定程度的痛苦。

今天,我們從士師記當中就讀到了一段似乎是「兄弟相殘」的歷史,而當中似乎也是一次「大義滅親」的行動。但我們看見,即使進行「大義滅親」的一方似乎是「出師有名」,但整個過程似乎卻是十分痛苦的。

經文 : 士師記20:18-23

18 以色列人就起來,到伯特利去求問 神說:「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呢?」耶和華說:「猶大當先上去。」

19 以色列人早晨起來,對著基比亞安營。

20 以色列人出來,要與便雅憫人打仗,就在基比亞前擺陣。

21 便雅憫人就從基比亞出來,當日殺死以色列人二萬二千。

22 以色列人彼此奮勇,仍在頭一日擺陣的地方又擺陣。

23 未擺陣之先,以色列人上去,在耶和華面前哭號,直到晚上,求問耶和華說:「我們再去與我們弟兄便雅憫人打仗可以不可以?」耶和華說:「可以上去攻擊他們。」

思想

翻查資料,原來我們在這靈修頻道很少讀士師記,唯一一次是在上年預苦期時,讀過一次有關基甸的故事。所以,今天需要在這裏先簡介士師記的特色:士師時期,是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過約旦河,進入了迦南應許之地的一段時間。約書亞記的後半部份記載了分地的情況,進入士師記,以色列人就按著分地的安排,開始在應許之地生活。然而,由於他們沒有按耶和華的吩咐將所有迦南人趕出,所以引發了很多問題。士師記就是記載以色列人在「定居」迦南後,一次又一次被外族「攪擾」的經過。

士師記的記載明顯出現一個既定的格式: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然後引發耶和華的忿怒,耶和華於是就會使用外族的勢力來欺壓他們。以色列人因著被壓制,他們就向耶和華呼求。耶和華聽到他們的呼求,就會在他們中間興起一位士師成為他們的拯救者,使以色列人得釋放。最後,國中重得太平。但是,當一切歸於平靜,以色列人又會再一次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之後這個週期就會再重覆。整卷士師記,一共出現六位主要士師(Major Judges),和另外六位次要士師(Minor Judges),而這稱為「士師週期」的重覆敘事,就六次出現在六位主要士師當中。但不要以為以色列人會因著這些壓逼與拯救,而學會敬虔,相反地,他們變得愈來愈差。所以學者稱這六個士師週期為「向下的旋轉」(downward spiral)。因此,來到今天我們讀的二十章,以色列人的屬靈境況已變得差無可差。

士師記十九章記載了一件非常邪惡的事情:在一處稱為基比亞的地方,一個利未人娶了一位猶大支派的女子為妾。但就在基比雅,就是便雅憫人之地,這位女子被城中的匪徒強姦了,最後更失去性命。非常奇怪的,就是這女子的屍身,最後被這利未人切成了十二塊,然後更叫人拿著傳到以色列的四境。於是,整件事就傳遍了整個以色列。而這也就是今天我們讀到的經文之背景。今天這段經文一開始時,以色列人已聚集好軍兵,準備一同對付那行出大惡的便雅憫支派。他們向耶和華求問,並且得著回應,要猶大,就是那被殺的女子之支派,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但出乎意料,猶大竟大敗,有二萬二千人被殺。而就在出乎他們意料之際,他們仍「彼此奮勇」,重整陣勢,然後再到耶和華面前,以哭號來呼求,以此帶出更懇切的求問,而這次他們同樣得到正面的回應。而帶著這「確認」,他們就再次前去爭戰。下週二,我們會繼續讀他們第二天的戰況到底如何。

默想

以色列人得到神的指示,才與罪大惡極的便雅憫人交戰,但為什麼會慘敗?士師記中沒有給這問題作出回應;但我們知道這一定是有原因的。可能是神叫以色列悔改的一個方法。便雅憫人的罪,事實上正反映整個以色列的靈性光景。這塲爭戰,不單是要消滅在基比亞出現的淫行,也是要為全以色列帶來更新。長遠看來,第一天的戰果,對以色列全軍及領袖,都有良好及深遠的影響。近年來,在信仰群體中,其實也充斥著不少彼此批評的情況,雖然這些情況未知於到達「大義滅親」的地步,但有時說話難聽的程度,可能叫未信的人也會為之咋舌。今天以色列人似乎「名正言順」的「大義滅親」,第一天的戰敗,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提醒?

現在讓我們安靜,想一想你是否曾經很名正言順的對弟兄姊妹作出批評,甚至是不留餘地的作出決絕的審判?今天的經文是否對你帶來什麼提醒

禱告

主啊,感謝祢今天給我們的提醒,當我們活在一個充滿批判的世代中,求祢讓我們先好好檢視自己的生命,並且讓我們先在祢面前好好悔罪回轉,然後才嘗試以祢的話來給那走差了路的同伴,發出提醒。主啊,求祢讓我們在這些被提醒的過程中,能有忍耐,等候祢給我們的教導,並且在彼此提醒中,持守著我們對祢的信心!阿門!

詩歌

省察自己

每日靈修20240130:禁食-信心的見證

引言

最近和一位肢體分享,她有一位一直對福音很「硬心」的親人,一直對福音沒有什麼反應。但這位肢體沒有放棄這位親人,所以常常為他禱告,而且,在教會不同的聚會中,也會和其他弟兄姊妹分享,希望大家能為她的親人禱告,讓神的大能改變,「軟化」他的心,叫他能在聖靈的工作中,得以回轉,接受福音,在永恒國度中有份。

我們都相信禱告是有能力,大有功效的。但我同樣相信,神很多時候並不會「靜悄悄」的工作,叫人「神蹟」地一百八十度改變。神總會讓人參與在祂的救贖計劃當中,所以,聖靈的工作很多時候都會伴隨著祂感動人所作的事。這位肢體,隨了祈禱外,她還十分貫徹的活出信仰,在恒常出席教會不同的聚會外,她也在不同的事情中表現出她對神的信心。而我相信,這些信仰生命的見證,是完全看在這位親友的眼中,所以,我相信這位親友之前堅硬的心,正被聖靈,透過這位肢體的見證,一步步的軟化。

而神的工作更藉著發生在這位親人身上的一件事,讓那改變慢慢的顯露出來:這位親人最近身體出現了健康的問題,出現了一種罕見的疾病,就連醫生也花了不少時間才能確定他的疾病,並作出相對的診治。由於這疾病十分罕見,所以治療的過程也比較長和複雜。而這位肢體,當然會將事情帶回教會,讓我們的同工,以致在每個禮拜的祈禱會中,為她的親人禱告;而她同時也在家中,與這位親人一同禱告,求主醫治這位親友的疾病。而這位肢體最近和我們分享,在他們禱告的時候,這位親友也會與她一同開聲,並且也會一同阿門。這對於肢體來說,其實已經是十分大的突破,是神大能作為的明證。

當然,對於這位肢體來說,她十分期盼這份親人再向前走一步,能夠承認自己的罪,並且將生命完完全全的交託給主,正式成為神名下的子民。而作為牧者的,我當然會為這位慕道者禱告,而我也十分感恩能夠看見這位肢體愛主、信靠主的心,並她的信仰踐行能給她的親人帶來改變,讓我們能一同經歷神的能力。

今天,我們讀的這段經文,相信也是一位非常忠心的信徒,以他的信仰生命影响了一位外邦君主,使這位高高在上的君王,也開始走向神,甚至在面對愁苦之時,以「禁食」來踐行信仰。

經文 : 但以理書6:11-23

11 那些人就紛紛聚集,見但以理在他 神面前祈禱懇求。

12 他們便進到王前,提王的禁令,說:「王啊,三十日內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甚麼,必被扔在獅子坑中。王不是在這禁令上蓋了玉璽麼?」王回答說:「實有這事,照瑪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

13 他們對王說:「王啊,那被擄之猶大人中的但以理不理你,也不遵你蓋了玉璽的禁令,他竟一日三次祈禱。」

14 王聽見這話,就甚愁煩,一心要救但以理,籌劃解救他,直到日落的時候。

15 那些人就紛紛聚集來見王,說:「王啊,當知道瑪代人和波斯人有例,凡王所立的禁令和律例都不可更改。」

16 王下令,人就把但以理帶來,扔在獅子坑中。王對但以理說:「你所常事奉的 神,他必救你。」

17 有人搬石頭放在坑口,王用自己的璽和大臣的印,封閉那坑,使懲辦但以理的事毫無更改。

18 王回宮,終夜禁食,無人拿樂器到他面前,並且睡不著覺。

19 次日黎明,王就起來,急忙往獅子坑那裡去。

20 臨近坑邊,哀聲呼叫但以理,對但以理說:「永生 神的僕人但以理啊,你所常事奉的 神能救你脫離獅子嗎?」

21 但以理對王說:「願王萬歲!

22 我的 神差遣使者,封住獅子的口,叫獅子不傷我;因我在 神面前無辜,我在王面前也沒有行過虧損的事。」

23 王就甚喜樂,吩咐人將但以理從坑裡繫上來。於是但以理從坑裡被繫上來,身上毫無傷損,因為信靠他的 神。

思想

今天我們讀的是但以理書前半部份的經文。但以理書一共有12章經文,頭六章是相對容易讀明白的「敘事」,後六章則是不容易的「天啟文學」。而上半部份的敘事經文,當中所有的「故事」都是「信心的故事」:但以理和他三位一同被擄至巴比倫的同伴,多次經歷危難,甚至被人陷害,生命面對危險,但他們信靠耶和華,知道祂必然會施行保護,拯救他們脫離危難。

今天我們讀的,是但以理書第六章,是但以理書前半部份的最後一個「信心故事」。對我們來說,但以理書中最著名的「信心故事」是但以理為尼布甲尼撒王解夢,而尼布甲尼撒是巴比倫時期的王;而來到今天我們讀的這個「信心故事」,當中的「王」,是「大利烏王」,即是波斯帝國第一任君王。當時,巴比倫帝國剛被波斯所滅,而作為第一任波斯帝國的王,他選擇留任在巴比倫帝國時的重要官員,而但以理就是其中一位,而且我相信大利烏王十分清楚但以理的能力,並他在巴比倫時期所發生的事,所以來到波斯帝國的管治班子中,但以理仍是位處要職。但當但以理繼續被任用,前朝的另一些官員,就是曾經設計「陷害」但以理及他三位朋友的那些「高官」,也同樣得以繼續「留任」。結果,繼承著在巴比倫時期的「政治鬥爭」,就延續至波斯帝國的時候了。

因此,在第六章就發展出一個與但以理書三章十分類似,都是以「信仰」來挑戰但以理他們的政治陰謀。今天我們讀的這個落之前文,就記載了波斯的管治階層中,有人向大利烏王建議,三十日內不得禱告祈求。而且他們更可能也是以計謀來讓大利烏王在「禁令」上蓋了玉璽,使這禁令不能更改。結果,我們就讀到了但以理繼承著貫串了前面幾個「信心的故事」之「情節」,以「信心」勝過了「政敵」的挑戰,而且更讓那些設計謀害他的仇敵,自食其果。整個故事若只是如此,其實就和前面幾個信心故事差不多;但今天我們讀到的,除了是但以理那出於信仰而來的信心外,我們更讀到大利烏王的信心:當但以理被送往獅子坑前,大利烏王刻意要與但以理見面,並且說了一句:「你所常事奉的 神,他必救你。」這是何等大的信心!而且就在那等候的一夜,大利烏王竟然「終夜禁食」,行出猶太人在懇求神的時候會作的信仰踐行。我估計,這有可能是大利烏王被但以理過去的信心故事之影响,並且在那可能只是有限的「合作時間」,親身體會到但以理出於信心帶來的信仰踐行,從而叫他在看到但以理危急的處境時,也懂得轉向耶和華來尋求協助。

默想

今天,我們是否帶著從信仰來的信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中,踐行我們的信仰,叫我們心中所信的,可以轉化成為生命中的見證,讓人看見神的大能,甚至叫那些看見我們信心的見證之群眾,硬心得轉化,並一步步走向我信心的源頭,並找到真正可以信靠的主?

現在讓我們安靜,檢視你的信仰生命,是否在哪裏仍決乏信心?你就在此刻向神呼求,祈求主堅固,並讓你的信仰生命成為美好的見證,讓你身邊未信的人被你影响,生命得以轉化,可以回轉歸入求主名下。

禱告

主啊,祢是我們信心的源頭,當我們面對生命中的艱難與困境時,我們深相信在祢裏面必有出路,祢必要來拯救我們,使我們得以脫離一切困境。主啊,求祢加我們屬靈的力量,叫我們好好見證祢,並且以我們的生命來改變轉化我們身邊的人,叫他們得以看見祢,認識祢,最後能回轉歸向祢!阿門!

詩歌

願以一生見證

每日靈修20240123:禁食-聽話?順服!

引言

最近這幾個月,和一位弟兄一同讀一本舊書:傅士德牧師所寫的《屬靈操練禮讚》。傅士德牧師在這本書中提到了不少的屬靈操練,幫助信徒可以更深的認識,如何透過生命當中每天的操練,建立自己的屬靈生命,成為一位合神心意的信徒。我在初信主的時候,讀過這本書,但多年後的今天,與另一位信主年日比較淺的弟兄,一同分享當中的課題,原來也會帶給自己很大的幫助,讓我在屬靈生命中,也能得到新的亮光。

我們剛讀完的一課,是傅士德牧師分類為「內在的操練」中,其中一課題目叫作「順服的操練」。當我們起初看見「順服」這個題目的時候,無論是信了很多年的我,和信主連日比較淺的他,我們都不約而同地感覺到這是一個非常老生常談的主題。然而,當我們讀下去的時候,就發現作者提到的,並不是當我們一看到這題目的時候想到,有關「順服神」的問題。作者的切入點,是人與人之間的順服,特別是在一個社會制度之下,不同角色的人,他們按著制度所需要作出的順服。傅士德牧師特別引用了保羅書信中,保羅多次提到的幾組不同人際之間的關係,來引發討論。在他的討論中,其中一點給我帶來亮光的,是傅士德牧師提到在以弗所書和歌羅西書當中,保羅教導作僕人的要順服主人。他提出了一條問題,指出在保羅的時期,奴僕制度本身就指明了,所有奴僕在這制度之下,必須要順服主人,毫無保留的按著主人的吩咐去行;甚至到一個程度,主人要僕人去死,奴僕也必須順服。傅士德牧師問到,既然在制度之下,所有人都十分清楚,奴僕要順服主人,保羅為什麼還要刻意的在書信中提到這個教導?

傅士德牧師接著就帶出他的看法:他指出在屬世制度中的「順服」,並不等於我們在信仰中談到的「順服」。世俗的信服,只不過是因著制度而來,不得不去跟隨的。這其實只是「聽話」,意思即是,主人說什麼,奴僕就做什麼。但是,信仰教導我們的「信服」,是出於一份關係,一份從愛的關係而來的委身。因此,「聽話」與「順服」是來自兩個不同的根基,並因而帶出兩個截然不同的態度。「聽話」,有時是迫於無奈的;但是「順服」,卻應該是心甘命抵的。而出於順服的行動,往往會比要求的,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今天,我們讀到一段以色列人經歷危難的時候,他們回應耶和華的行動。到底他們是因著懼怕而「聽話」,還是因著一份愛的關係而來的「順服」?

經文 : 撒母耳記上7:3-13

3 撒母耳對以色列全家說:「你們若一心歸順耶和華,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她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事奉他。他必救你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

4 以色列人就除掉諸巴力和亞斯她錄,單單地事奉耶和華。

5 撒母耳說:「要使以色列眾人聚集在米斯巴,我好為你們禱告耶和華。」

6 他們就聚集在米斯巴,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當日禁食,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於是撒母耳在米斯巴審判以色列人。

7 非利士人聽見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非利士的首領就上來要攻擊以色列人。以色列人聽見,就懼怕非利士人。

8 以色列人對撒母耳說:「願你不住地為我們呼求耶和華─我們的 神,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

9 撒母耳就把一隻吃奶的羊羔獻與耶和華作全牲的燔祭,為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

10 撒母耳正獻燔祭的時候,非利士人前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當日,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士人,他們就敗在以色列人面前。

11 以色列人從米斯巴出來,追趕非利士人,擊殺他們,直到伯甲的下邊。

12 撒母耳將一塊石頭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間,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說:「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13 從此,非利士人就被制伏,不敢再入以色列人的境內。撒母耳作士師的時候,耶和華的手攻擊非利士人。

思想

撒母耳記上最開始的一部分經文,記載到當時仍未正式立國的以色列,在迦南地面對主要的敵人,是非利士人。在今天我們讀到的經文之前,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已經歷過多場的軍事衝突。在撒母耳記上第一場衝突中,當時的祭司以利,他的兩個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領軍出戰,他們當時軍力不及非利士,所以一直敗陣。何弗尼和非尼哈結果搬來了約櫃,以為可以藉此提升軍心,反敗為勝。結果,不但無用,約櫃甚至被非利士人擄去,何弗尼和非尼哈更在後來的戰役中被殺。因此,在撒母耳記上一開始的時候,以色列人一直被非利士人欺壓,活在受苦當中。

但非常特別的,非利士人因著約櫃,被大大咒詛,就連他們安置約櫃的那個大袞廟,當中他們敬拜的偶像大袞,也因著耶和華的約櫃,而慘遭摔碎。所以非利士人最後就將約櫃送回,甚至向以色列人「賠款」。最後,約櫃被送到基列耶琳,並放了在哪裏20年之久。這段時間,以色列人學會了功課,所以在今天我們讀的這段經文之前,經文這樣說:「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

「傾向」,在原文中其實是兩個字,而且是分開的兩個字「哭泣」和「跟隨」。按著原文直譯,這句說話應該譯作「…這二十年,所有以色列家,哭泣,跟隨在耶和華後面」。所以,這二十年,以色列人從自以為是的拿約櫃作武器,慢慢被轉化,為他們過去做錯的而哭,並且學會了「聽話」,就是跟著耶和華的吩咐去做。這就是今天我們讀到這段記載到以色列人禁食的經文之背景。我們可以清楚看見,3-6節,我們看到了兩「對」敘事,就是撒母耳提出了一個吩咐,緊接著以色列人就聽話的照做;而且,在第5節,撒母耳只是吩咐以色列眾人「聚集在米斯巴」,並沒有作出其他的吩咐。然而,或者因著以色列人已按著撒母耳的吩咐,將他們過去一切錯誤的敬拜所造出來的巴力和亞斯他錄除掉,所以已除掉了他們與耶和華之間關係的阻隔,所以他們就不單此「聽話」,而是帶著真誠的向耶和華發出懊悔,他們以獻呈的心,真誠的禁食,以行動表明他們向神的悔罪,從「聽話」進一步進入真正的順服。結果,從7-13節,我們就看見,耶和華為他們爭戰,並且全然解決了一直纏繞著他們,來自非利士人的艱難處境。撒母耳更給他們立石為記,要他們記著,當他們真誠地順服神,與神保持親近的關係,便會經歷「以便以謝」-「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默想

今天,我們都知道要「順服」神。所以,我們會因著信仰而進行不同的屬靈操練,例如每天禱告、靈修、讀經,甚至像是今天我們讀到的,以色列人因著悔罪而進行的禁食。而另一方面,我們也會按著神給教會的使命,踐行我們的信仰,為主作工。然而,我們實在需要認清,我們的「順服」,是否基於與神親密的關係,並且是為著建立與祂更緊密的關係。還是我們其實是「聽話」,只因著自己是「基督徒」而去做信仰要我們做的事?

現在讓我們安靜,問一問你的心,是否「心甘命底」的順服神,並且因著與祂的關係,做很更多,做得更好?還是你只是逼於無奈的聽話,每天只是在完成責任?

禱告

主啊,祢是全能獨一真神,除祢以外,並沒有什麼可依靠的。主啊,求祢幫助我們單單仰望祢,在祢的愛中,與祢建立親密的關係,並且讓我們能真心順服祢,因愛祢的原故,天天與祢親近,為祢做得更多,做得更好!阿門!

詩歌

我要順服

每日靈修20240116:禁食-蝴蝶效應

引言

有時人做一件事的時候,往往不會預計到事情最終可以發展到甚麼樣的地步。有一個理論,稱為「蝴蝶效應」,就是用來描述這種現象。按維基百科的描述,「蝴蝶效應」是連鎖效應的其中一種,指出即使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係、非常微小的事情,也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最初出現的事情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最起初所作的事,即使只出現一點點的改變,將會有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小事情會帶來有巨大的反應。

我相信最常聽見有關「蝴蝶效應」的描述,是說一隻蝴蝶在地球的這一邊拍一下翼,因著「連鎖反應」,會在地球的另一邊引發一場風暴。這個說法當然十分誇張,而且也不是「蝴蝶效應」的最正確演繹。「蝴蝶效應」最起初其實真的是由一位氣像學家提出的:這位氣像學家名叫愛德華·羅倫茲,他有一次以電腦來模擬一個天氣現象,在進行第二次重新計算時,他發現得出一個與第一次完全不同的結果。他十分驚訝為何會出現這情況,於是小心檢查兩次模擬計算之間的分別,最後他發現原來有一個參數,他第一次輸入的時候用了小數後三個位,但第二次計算時,同一個數據他提高了精準度,變成了小數後六個位。所以,他就得出了一個結論,就如維基百科的定義中,指出最開始時做的事情,只要有一個微小的不一樣,就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後果。所以,蝴蝶效應的焦點並不是指事情「擴大性」,而是指事情之間的「關聯性」。即是我們關注的,並不是事情會變成何等的大,而是事情的結果都底會變成如何的問題。

這引發我聯想到我在兩年多前分享過的的一件事:當年在網上流傳過好一些內容相似的短片,這些短片,首先都有一位「主角」人物出現,他出現極大的困難,不知怎算。然後在他身邊出現另一位人物,給他帶來及時的幫助。當這主角向那幫助者表達感恩的時候,這位施與幫助的,就向主角說,他其實也曾是接受恩典的人,只是當他受恩,希望向施恩者報答時,施恩者向他說,你不用報答我,只要將來你有能力時,記得曾有人向你施恩,當你遇到有需要的人時,就施以援手,讓這份恩典傳下去吧。結果,他就深深的記著這句話,當他長大後,就成了像那施恩給他的,凡遇著有需要的人,就盡己力幫助,並不求回報,只向那「受助」的,傳遞那使他成為施恩者的那信息。故事說到這裏,相信大家都估得到,這位主角,就是最初的施恩者;而最後,這位「主角」,當自己面對解決不了的困難時,也因著他最初傳遞的恩典,同樣得著幫助了。

其實,聖經曾指出,「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讓我們可以知道,「善」的傳遞,根本就是神的心意,更是神的愛之彰顯。今天我們讀的,其實某程度上也是一次「互相效力」的事件,只是,這次事件其實十分血腥,而且「得益處」的,似乎並不是一位「愛神的人」。

經文 : 撒母耳記上31:1-13

1 非利士人與以色列人爭戰。以色列人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在基利波有被殺仆倒的。

2 非利士人緊追掃羅和他兒子們,就殺了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亞比拿達、麥基舒亞。

3 勢派甚大,掃羅被弓箭手追上,射傷甚重,

4 就吩咐拿他兵器的人說:「你拔出刀來,將我刺死,免得那些未受割禮的人來刺我,凌辱我。」但拿兵器的人甚懼怕,不肯刺他;掃羅就自己伏在刀上死了。

5 拿兵器的人見掃羅已死,也伏在刀上死了。

6 這樣,掃羅和他三個兒子,與拿他兵器的人,以及跟隨他的人,都一同死亡。

7 住平原那邊並約旦河西的以色列人,見以色列軍兵逃跑,掃羅和他兒子都死了,也就棄城逃跑。非利士人便來住在其中。

8 次日,非利士人來剝那被殺之人的衣服,看見掃羅和他三個兒子仆倒在基利波山,

9 就割下他的首級,剝了他的軍裝,打發人到非利士地的四境,報信與他們廟裡的偶像和眾民;

10 又將掃羅的軍裝放在亞斯她錄廟裡,將他的屍身釘在伯‧珊的城牆上。

11 基列‧雅比的居民聽見非利士人向掃羅所行的事,

12 他們中間所有的勇士就起身,走了一夜,將掃羅和他兒子的屍身從伯‧珊城牆上取下來,送到雅比那裡,用火燒了;

13 將他們骸骨葬在雅比的垂絲柳樹下,就禁食七日。

思想

今天我們讀的是撒母耳記上最後一章經文。之前我應該也有提過,舊約經文分「上下」,是後來的翻譯本所作的「界分」,最「原始」的希伯來聖經,撒母耳記是一卷的。然而,七十士譯本將撒母耳記分成上、下兩卷時,選擇了一處最「合理」的地方來作出分段,就是以以色列「開國」的頭兩位君王的的事蹟,作為「分開」兩部份之處。撒母耳記上記的,主要記的是掃羅作王時的事情;而撒母耳記下,則是大衛作王時的記載。

所以,撒母耳記上最後的一章經文,就是掃羅作王的最後一件事。今天我們讀到的,這最後的一件事,是掃羅王,以致是他的家「滅亡」的經過。而且掃羅王的「收場」,極不光彩,甚至可以形容為極大的羞辱。我們不難理解為何掃羅王會得著如此悲慘的結局:掃羅並不是一位「好王」,他並不愛神,他愛的只是自己的名聲。所以,耶和華的靈最後甚至離開了他,並且在他「落台」之前,早已差遣先知撒母耳到耶西家,找來被稱為合神心意的人——大衛,在正式登位前,膏立他為王。而這也顯明掃羅王其實早在「落台」前,已失去了從耶和華而來,那屬靈管治的權柄;而這正是因著掃羅的心早已不在耶和華那裏了。

因此,掃羅和他的家就要面對那最後的「報應」:死無全屍,國雖無破,但家卻幾乎全滅,最後只剩下一位瘸腿的兒子倖免於難。而這一切,都在今天我們讀到撒母耳記上最後一章經文,就是三十一章中可以讀到。這段經文,對掃羅家最大的羞辱,記載在8-10節。然而,經文沒有完結在掃羅最羞辱的時候。11-13節記載了「基列雅比」人在得悉非利士人對掃羅王所作的事之後,他們竟冒險的將掃羅和他兒子的屍身取回,並且給他們安葬好,甚至為他們禁食,表達他們的哀傷。而他們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除掉掃羅家的羞辱。為何「基列雅比」人會這樣做?原來,基列雅比人在掃羅登位之初曾受其恩,解亞捫人之圍。這事記載在撒母耳記上11章,當時掃羅只是初被膏立,他在基列雅比人前來求助時,經文甚至記載他「正從田間趕牛回來」。但這樣的掃羅,反能「被神的靈大大感動」,然後他就幫助基列雅比人,從亞捫人手中得著解救。而這件掃羅早期的事,就引發了掃羅最後的一件事,讓他能從最羞辱的處境中,同樣得著解救。

默想

當然,這實在是「萬事互相效力」的一個例子,而這也肯定是耶和華為掃羅「安排」的事。但我相信,這也是在掃羅仍未獲得很大的權力時,順服於神的靈感動,從而導致最後他在死後得著這事所引發的幫助。今天,我們當然不應該效發掃羅,但我們卻能從基列雅比人最後為掃羅所作的事中,看到耶和華實在是憐恤人的神,即使掃羅要經歷不順服所帶來最後的審判,帶給他最大的羞辱,但最後耶和華卻使用了一次很久以前的事,並且一個念恩的民族的回應,最後讓掃羅經歷到祂的憐憫。

現在讓我們安靜,想一想今天你是否順服神?你又是否相信萬事都互相效力?若今天神感動你,要你作出像基列雅比人的行動,你又是否願意?

禱告

主啊,祢是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的神,祢的意念是賜人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但我們也知道祢萬不以有罪為無罪。主啊,幫助我們能有順服祢的心,好叫我們回應祢吩咐我們要去做的事,並且讓我們深信「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我們能因著我們順服的回應,讓世人都可以經歷到祢的憐憫!阿門!

詩歌

順服

每日靈修20240109:禁食-習慣?

引言

我中學會考時,中文科仍是使用範文的。當年的記性仍然十分好,所以有好一些範文到現在仍是「記憶猶新」。很出名的,例如有傳記式的「背影」、「再別康橋」,故事的「中山狼傳」,和當時覺得非常困難,以文言文寫成的「習慣說」。

今天,我當然不能完全背出「習慣說」的全部內容,但當年有一句非常深印象的,就是「俛而讀,仰而思;思而弗得,輒起,繞室以旋。」記得這句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當中的「弗得」,是當我少年時候,一種流行的「軟性毒品」,所以,當年說人做了一些失控的事時,會說對方「你食咗弗得呀!」。

「習慣說」,其實是作者劉蓉,藉著他少時一件不知到是否真實的小事,帶出一個「道理」。這件「小事」的背景是在他讀書的「書房」內發生:一開始,就是我唯一記得的那句,譯回白話文,就是當他讀書的時候,會「低著頭用功讀書,然後當有不明白的地方時,就會仰起頭來思索,但當「思而弗得」,就是「想極都想唔通」的時候,就會起來,在室內踱步」。但他的書房內有一處「凹陷」的地方,因著他的來回踱步,越來越大。最起初的時候,每當踱步至那下陷的地方時,他總感覺好像要跌倒似的,但久而久之,竟然習慣了。有一天,他父親來到書房,發現地上的凹洞,就笑著說:「一間書房都管理不好,還說什麼治理家庭、國家、天下呢?」於是就吩咐書童將凹洞填平,修理好了。但這「回復正常」的地面,對劉蓉來說竟然變成了他「不習慣」的地方:當他踏上這「平地」的時候,竟然會「自然地」顛仆一下,覺得這塊地方似乎突然凸高了起來。所以,他作出結論:「習慣的害人,真是厲害!腳本來是用來走平地,不適宜走下陷的地方,但日子久了,下陷的地方竟會變成了像平地一樣。即使回復平坦,反而好像阻手阻腳,令人不舒服。所以,君子求學,在開始的時候就必須謹慎小心。」

當一些事情不斷重覆,甚至成了「習慣性」的行為,人就可能會慢慢忘記了那事情最基本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甚至會來到一個地步,不問由來的,在情況已經改變後,仍「麻木」地盲守著那其實並非最正確的行為;更甚的,還會視那已經變好的處境為「阻手阻腳」,反以為那是「不正常」的。其實,我們的「信仰踐行」,也會有跌入「習慣性」行為的危機:當我們慢慢忘記了我們的宗教行為的最基本意義到底是什麼時,我們就會跌入一個危機,不問由來的,沒有生命,責任式來「完事」。

今天我們讀到的,是耶穌時期一群宗教領袖,他們對耶穌基督的門徒沒有進行一個他們經常進行的宗教行為,表達出不滿。耶穌就藉著回應他們的不滿,給他們道出耶穌來到後,所帶來的新境象。

經文 : 路加福音5:33-39

33 他們說:約翰的門徒屢次禁食祈禱,法利賽人的門徒也是這樣;惟獨你的門徒又吃又喝。

34 耶穌對他們說: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豈能叫陪伴之人禁食呢?

35 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日他們就要禁食了。

36 耶穌又設一個比喻,對他們說:沒有人把新衣服撕下一塊來補在舊衣服上;若是這樣,就把新的撕破了,並且所撕下來的那塊新的和舊的也不相稱。

37 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新酒必將皮袋裂開,酒便漏出來,皮袋也就壞了。

38 但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裡。

39 沒有人喝了陳酒又想喝新的;他總說陳的好。

思想

今天我們讀的是路加福音第五章最後的一個段落。路加福音五章以耶穌呼召門徒作為開始,然後,就帶同他最初呼召的門徒經歷了祂醫治的神蹟,並且因著耶穌醫治的大能,他的名聲就「越發傳揚出去」,並且經文記載,「有極多的人聚集來聽道,也指望醫治他們的病」。但這也引發了當時的宗教領袖,包括法利賽人和文士的嫉妒,因而開始對耶穌所作的,提出很多挑戰。

他們的挑戰,首先是對耶穌所作的事,然後又對祂呼召的人作出批評。今天我們讀的這段「衝突」之前發生的事,是耶穌呼召猶太人看為「賣國賊」的一位稅吏「利未」,並因著「利未」的原故,耶穌和他的門徒,就來到利未的家,與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吃飯。所以,那些宗教領袖就向耶穌的門徒發出怨言,指出耶穌竟然要進入罪人的家,享用相信是十分「高級」的筵席(因為當時的稅吏,應該是非常富有的,這可以從另一位稅吏撒該身上可以看見)。

所以,今天我們讀到這段路加福音五章最後的段落,就看見這些宗教領袖挑戰耶穌門徒的宗教行動。他們作出「比較」,指出其他人的「門徒」都非常努力地以「禁食」來踐行信仰,但耶穌的門徒,卻在耶穌新呼召的門徒——稅吏利未的家中,「又吃又喝」,實在十分不似樣。然而,其實按著舊約律法的要求,猶太人一年只需要在贖罪日那天,按定例禁食;其他的時間,「禁食」是要按著處境來進行。律法根本沒有將禁食成為一個「恒常」的信仰操練,只是,那些宗教領袖將禁食變成了顯露敬虔的「外顯行為」。但這其實並非「禁食」的本意。但他們正正就是將禁食變成了「習慣性」的行為,忘卻了「禁食」最原初其實是用來表達對罪的懊悔與哀傷。所以,耶穌就以「新郎」的比喻來提醒他們禁食的真正意義。然且,耶穌更指出祂道成肉身,叫人得經歷神同在,其實已將救恩歷史帶進了高峰,是一個「新」的盼望之來臨。而他們實在需要放下那些舊有、習慣性的觀念與操練,然後才能看見那個因罪而帶來的「破洞」,已經因耶穌基督的來到,已經得以縫補,並且人可以因著「接受」耶穌基督這「新的盼望」,得以與神復和。然而,耶穌也提出警告:若仍舊持守著「舊的是好」,仍抱緊那「陳酒」不放的,就不能正確地看到耶穌基督的救恩,反而會視為「阻手阻腳」了。

默想

當然,我們不是要將那些舊有的全部拋棄,完全的「破舊立新」。今天我們要做的,是要檢視我們是否有一些信仰踐行,已變成了「習慣性」的行為,只是沒有生命的,以「完成責任」的心態來行出來?我們更要好好檢視我們的信仰踐行,我們會否已忘記了當中的屬靈意義,還以為做了那外在形式就代表敬虔?

現在讓我們安靜,想一想你現在是如何進行屬靈操練,你在信仰中又有什麼信仰踐行正在進行?你會否有一些信仰踐行或是屬靈操練,是「習慣性」地進行,但實卻失卻了當中真正的意義?若有的話,此刻就求主來更新,使你的生命能看見耶穌基督帶來的新盼望!

禱告

主啊,祢就是教會的新郎,是要給我們帶來歡喜快樂的新盼望的那一位。主啊,求祢叫我們因著祢帶給我們在信仰中的喜樂,叫我們能得著活潑的靈命,天天在屬靈操練和信仰踐行中,都可以經歷更新的生命,叫我們能活一個活潑的生命!阿門!

詩歌

讓生命河湧流

每日靈修20240102:禁食-死就死吧

引言

廣東話有一句「俗語」,叫「盤」死無大害。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說這句話時,到底是褒還是貶?我嘗試在網上尋找這句「俗語」,發覺並沒有太多相關的資料。只找到了另一句類似的話「拼死無大害」。我找到的資料說,「這是廣州粵語民間的流行語。直譯的意思是,被逼到無路可走時,不得不作出拼死的舉措,往往最後結果反而是風險最小的。它與戰場上怕死鬼往往先死有相同的意思。」

若以這樣的理解,這句「俗語」似乎是正面的,有「勇往直前」的意思。但其實當我想到這句「俗語」時,兒時的一幕就忽然浮現在我腦海中。還記得好像幾個月前有一次靈修我提過,我父親以前從事裝修,而裝修工人在下班後,最經常的「活動」就是「打牌」。當年我父親會與其他同行,會在一所飯店食晚飯,然後就「開枱」,直到深夜。當年,父親間中也會帶我們幾兄弟姊妹一同前往「食大餐」,然後我們也會在飯後多留一會,在那間與父親應該很熟的酒家內「玩」,而當年的我,也是在這些「遊玩」的時間,學懂「打牌」的。

我學懂的,不單是打麻將的規則,我也從觀察中,見到我父親打牌的策略與「計謀」;而他其中一個「策略」,就是「勇」。我非常深印象的一次,是我站在父親後面觀戰,而且我也知道他的「上家」正在「做」清一色大牌;而我父親也正在「砌」另一章的大牌。就在非常緊張的時候,他拿了一隻上家有可能需要的牌,而以他「勇」的策略,我知道他會為著他自己手中的「大牌」,而與對方「搏牌」。結果,父親打的牌就給上家「碰」走了,幸好這一「碰」還未至於「食糊」。父親接著再「摸牌」,怎知上手的,仍是上家正在做的章牌,但父親仍是「心口掛住個勇字」,再打。怎知一連三次,牌都給上家「碰」走了——九章。來到第四隻牌,終於「出事」,給上家「糊」出了,結果就是「損失慘重」,除了自己的一份外,還要「包三家」,total loss。父親的這舖牌,他似乎就是抱著「盤死無大害」的心態來打,但這「盤死無大害」,似乎就並不是「正面」的,甚至我會感覺到,他這樣打其實是「不智」,完全不計後果的做法。畢竟,他的「盤」,像是「盤卑」、亂來。因此,最後並非「無大害」,而是要面臨極大的損失了。

我父親這樣「盤死無大害」,似乎有一點「死就死吧」的感覺。當然,「有勇無謀」的「死就死吧」是不智,是負面的;但當群體面對危難,有人站出來冒險,為要給眾人帶來拯救,這樣的「死就死吧」,就像是我在網上找到的那句「拼死無大害」的意思,是非常正面,那「拼死」的人,就是要被稱讚的了。其實,聖經中曾有幾位角色說過「死就死吧」,今天我們讀的以斯帖就是其中一位。到底,她是「不智」的「盤死無大害」,還是帶著拯救使命,那值得稱讚的「死就死吧」?

經文 : 以斯帖記4:9-17

9 哈他革回來,將末底改的話告訴以斯帖;

10 以斯帖就吩咐哈他革去見末底改,說:

11 「王的一切臣僕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個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內院見王的,無論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現在我沒有蒙召進去見王已經三十日了。」

12 人就把以斯帖這話告訴末底改。

13 末底改託人回覆以斯帖說:「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

14 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15 以斯帖就吩咐人回報末底改說:

16 「你當去招聚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宮女也要這樣禁食。然後我違例進去見王,我若死就死吧!」

17 於是末底改照以斯帖一切所吩咐的去行。

思想

我們在今年8月的時候讀過以斯帖記,當天我們讀的是4章1-8節,也是我們今天這段落的前文。當天的靈修我提到,舊約的以色帖記是在舊約中一卷十分特別的經文,因為整卷以斯帖記中,完全沒有出現耶和華的名字,所以初期教會曾對以色帖記是否應該納入正典作出質疑。但其實,我們又不難發現耶和華的手在其中,所以,以斯帖記其實是一卷十分「現實」的書卷,與今天我們的信仰生命十分相似:當我們面對艱難的時間,我們絕大多數時間都不會像在舊約時,見到耶和華的顯現,甚至像是新約時耶穌基督在世的時候,讓門徒親眼看見。我們仍是要非常現實的面對艱難的處境,然後以屬靈操練來經歷神的手在我們看不見當中工作。

在以斯帖時期,當時統治他們的是波斯。而以斯帖因著一次特別的「機遇」(這正是神手作的工),被當時的波斯王選上,成為皇后。但在這過程中,以斯帖從沒有表露她猶大人的身份。另一方面,以斯帖的「養父」末底改,他也是「朝庭中人」,更因搗破一次暗殺行動,因而為王所看重。而當時,另一位被王看重的官哈曼,在一次關乎「面子」的行動中,末底改相信因著他的信仰原因,拒絕「比面」,不肯向哈曼下拜。極速上位的哈曼如何可以受得住,所以,哈曼就運用他的權力,不單要對付落他面的末底改,而且更要誅連整個民族,才能讓他下氣。

上次我們讀4章的上半章,當時末底改知道了這件事,所以就在想辦法解決這次「滅族」的危機。所以,他就想到在已在宮中,仍未表露身份的皇后以斯帖。今天我們讀的這段經文,就是末底改在吩咐以斯帖進見波斯王,向王為猶大人「懇切祈求」後,以斯帖面對的內心爭戰。已經成為皇后一段時間的以斯帖,十分清楚宮內的規矩,所以浮現在她腦海中的,就是她若按末底改的吩咐而行,為猶大人向王祈求時,她將要面對的風險。末底改就先提醒她,即使她未有顯露她猶大人的身份,但若哈曼的計謀得逞,她也難免不被牽連。但末底改接著還是從信仰的角度來提醒她,讓她知道那沒有出現在以斯帖記的耶和華,其實早已掌握一切,並且一早設定了那次特別的「機遇」,讓以斯帖當上皇后的位置,而神的計劃,就是要透過以斯帖,來讓整個民族經歷耶和華奇妙的計劃。而以斯帖也對末底改的提醒作出正面的回應,她更看到民族要得拯救,神不是要創造出一個英雄出來,而是要整個民族都在各盡其份,所以她同樣要求整個民族,包括宮內宮外的所有人,都以「禁食」來盡上他們的本份。然後,就將事情的結局,全然交與那掌握一切的耶和華。以斯帖最後的那一句「我若死就死吧」,可以理解為,她已盡了在信仰中一切可以做的,最後,就連她的生命也可以安心交託,全然接受耶和華對她的安排。

默想

今天,整個世界都面對著不同的危機,而作為跟隨耶穌基督的群體,我們要面對的危機,其實會更大。我相信,神一直掌管一切,並且已將我們安放在祂的計劃當中。當面對危難的時候,我相信神就會透過聖靈讓我們知道,我們要如何配合在祂的拯救計劃中。當然,正如以斯帖一樣,我們在踐行神的計劃時,有可能會面對很多現實的挑戰,而我們也可能會有畏縮的時候。當真的出現這樣的情況時,讓我們記得,神其實安排了整個群體一同來面對。讓我們都能各按其份,各盡其職,然後就全然信靠,將生命全然交託,並存著信心等候經歷神奇妙拯救計劃的成就吧。

現在讓我們安靜,想一想今天神安放你於哪裏?你是否相信神會使用你現在的崗位,使用你的身份,在信仰群體面對艱難的挑戰時使用你?當神要你行的事,會有一定的「危險」時,你是否有信心,甚至在交託給神後,以一個「死就死吧」的勇氣,承擔神給你的角色與責任?

禱告

主啊,祢是至高的主,地上一切的權柄,都在祢的掌握當中。即使現在整個世界充滿著紛亂,但我們相信祢必然有祢奇妙的拯救計劃,要透過祢的子民來成就。主啊,求祢賜我們勇氣,當聖靈提醒我們要在祢的拯救計劃中作出回應,作出行動時,能夠靠著祢賜給我們的信心,作出回應,並且全然相信,祢必有祢的安排,我們只要全然將自己的生命交託,就能經歷祢奇妙的大作為,並看見祢奇妙計劃的成就!阿門!

詩歌

主我獻上生命給你

每日靈修20231219:禁食-靈性低潮

引言

在這十多年的傳道牧養經驗中,我慢慢地開始接觸現代人在心理和情緒中會出現的問題,其中聽聞和接觸得比較多的,是一種稱為depression的心理狀況。中文會將之譯為抑鬱,按維基百科的描述,抑鬱是一種情緒低落和厭惡活動的狀態。抑鬱的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動機、感覺和幸福感。抑鬱的核心症狀是失樂,指的是對某些通常給人們帶來快樂的活動失去興趣或失去愉悅感。抑鬱的外在表現可以是悲傷、難以思考和集中注意力,食慾和睡眠時間顯著增加或減少。患有抑鬱的人可能會感到沮喪、絕望、無助和有自殺念頭。 它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長期的情緒狀態。

這種狀況,其實不單會出現在人的心理狀況上,這其實也會出現在信徒的靈性上。一位基督教著名作家鍾馬田牧師(Rev. Martyn Lloyd-Jones),就曾寫過一本名為「靈性低潮」(Spiritual Depression )的屬靈書藉,書裏面就提到了「靈性低潮」可能出現的不同形式,如何診斷自己是否正經歷靈性低潮,並提出如何對症下藥,讓讀者可以走出低潮的解決之道。在這本書的介紹中,有這樣的提問,來初步斷定自己的靈性景況:「你的基督徒生活是否充滿活潑喜樂?你是否時常經歷神所應許的自由、能力與豐盛?如果不是,你可能早已陷入靈性低潮而不自知了。」

或許,我們會以為靈性低潮會是信徒因著對信仰閒懶而出現的情況,這其實並非如此。對信仰閒懶的信徒,往往因著冷淡而不會出現在靈性中的任何情緒。相反,當信徒對信仰有期望,然後在追求當中出現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情況時,反倒會出現這些「屬靈情緒反應」。16世紀一位修士曾經在他的著作中,將「靈性低潮」形容為「心靈的黑夜」(dark night of the soul),並且以他默觀的方式來形容這種狀況。在「心靈的黑夜」這本書當中,他形容當人尋求神的時候,其實是一步步邁向那「照向靈魂的光」,但為什麼「照向靈魂的光」卻比喻成黑夜?十架約翰說,因為那正像陽光照到貓頭鷹,光愈強,貓頭鷹愈看不見。人的理智愈是虛弱,愈是無法承受燦爛的光而更加盲目。所以,要更接近真光,就必需要經歷一個像是「黑暗」的過程,這是一個煉淨的過程。十架約翰將神比喻為火,把仍未到達成全境界的人比喻為濕掉的柴,在煉淨過程中必須經歷一段痛苦方得以與烈火合為一體,真正脫胎換骨。

所以,能夠出現靈性低潮,可能是一件正常的事,只要我們仍然懷著神仍與我們同在的信心,就必然能經歷到試煉過後,得見真光的喜悅。而今天我們讀到一位舊約當中最偉大的先知,他就曾經歷了一次極大的「心靈的黑夜」,他到底如何面對這「靈性低潮」?最後他又是如跨過?

經文 : 列王紀上19:1-8

1 亞哈將以利亞一切所行的和他用刀殺眾先知的事都告訴耶洗別。

2 耶洗別就差遣人去見以利亞,告訴他說:「明日約在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地降罰與我。」

3 以利亞見這光景就起來逃命,到了猶大的別是巴,將僕人留在那裡,

4 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裡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

5 他就躺在羅騰樹下,睡著了。有一個天使拍他,說:「起來吃吧!」

6 他觀看,見頭旁有一瓶水與炭火燒的餅,他就吃了喝了,仍然躺下。

7 耶和華的使者第二次來拍他,說:「起來吃吧!因為你當走的路甚遠。」

8 他就起來吃了喝了,仗著這飲食的力,走了四十晝夜,到了 神的山,就是何烈山。

思想

以利亞是猶太傳統中最重要的先知,列王紀中記載最多的,除了所羅門王外,最多的可能就是先知以利亞了。而且,在聖經中,不單以利亞自己的事蹟在列王紀出現,甚至在十二先知最後的瑪拉基書中,最後的兩節經文,也出現了先知以利亞的蹤跡,是耶和華要在祂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先,再次差遣到祂子民處,那一位帶來復和盼望的先鋒。而更重要的,是耶穌基督在登山變像的重要事件中,在山上出現,與耶穌同在的兩位「重要人物」,就是摩西和以利亞。我相信所有釋經學者都會認為這兩位出現的,是代表著猶太人信仰中兩個極為重要的傳統,就是摩西所代表的「律法傳統」,和以利亞代表的「先知傳統」。

所以,將以利亞視為猶太人信仰中最重要的先知,一點也不為過。這樣的一位「屬靈偉人」,在猶太人的心目中,相信會是極為尊貴的屬靈榜樣,是大大被神使用,充滿著屬靈能力的領袖。然而,今天我們讀到的這段經文,我們就看到這位最偉大的先知,他事奉經歷中一次極為沉重的打擊,經文甚至記載他在耶和華面前「求死」。有學者形容,以利亞正在陷入「靈性低潮」,更有學者形容以利亞出現一種今天形容為burn-out的狀態。

為何這位屬靈偉人也會落入這種「靈性低潮」當中?或者,這就是我在引言中提到,正正就因為以利亞帶著極強的屬靈追求,更因為他承擔著非常重的使命,才令他出現這種處境。在以利亞事奉的時間,是北國以色列亞哈作王的時期,而亞哈王是一位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的「壞王」,再加上他那外邦王后耶洗別,他們就將異邦的敬拜帶進了以色列國來,而且亞哈和耶洗別還在宮中「養」了四百個事奉巴力的先知和四百五十個事奉亞舍拉的先知。以利亞就在這處境下,奉差遣到以色列當中,給以色列帶來責備,並按耶和華的吩咐,令雨停止下在整個以色列地。最後,以利亞按著耶和華的吩咐,更在耶和華的加力下,在「下雨」這事上戰勝了那八百五十個異教先知,並且在以色列的子民面前,於迦密山上讓那群悖逆的子民清楚看見「耶和華是神」。可是,從今天的經文看見,即使以利亞為耶和華行了大事,但卻沒有為以色列帶來任何改變;那位外邦王后更下了「殺令」。或許,當以利亞期待著他所行的「神跡」,能令以色列帶來改變,回轉歸向耶和華;但這「殺令」,就對以利亞帶來了極大的衝擊,於是他就從「勝利」的高峰,變成了一位「逃走」,甚至是一位「逃避」的人。我們今天讀到以利亞「逃走」,他其實並不是出於害怕,若是他害怕,他就不會向耶和華「求死」。以色列是因著「不明白」,從而跌入了「心靈的黑夜」中。但他仍懂得去求(雖然他的求是求錯了),於是耶和華差遣了「使者」來幫助他渡過黑夜。那使者就從最「基本」作為開始,讓以利亞先恢復氣力,然後再以四十天的曠野之路,來使他渡過那漫長的「心靈的黑夜」。

默想

今天我們只讀了以利亞經歷「屬靈低潮」的上半部份,下禮拜二我們會繼續讀以利亞在經歷了四十天曠野之旅後,在何烈山的經歷。當今天我們看見以利亞這位屬靈偉人經歷的靈性低潮,這事對我們帶來了什麼提醒?我們是否也應該為到我們的屬靈生命中有出現困惑,甚至可能有迷失的處境而感恩?因為當我們經歷「心靈的黑夜」時,代表我們其實是在經歷追求與主親近,是在經歷神的磨練中。只要我們繼續向主求,祂必然會差遣使者來幫助我們,在渡過這黑夜後,可以更接近上主的真光。

現在讓我們安靜,回想過去你在信仰中是否曾經歷過「屬靈低潮」?你在經歷過後,是否更接近神的真光?若你沒有經歷過,那你有沒有想過,你是已經十分接近真光,還是你其實離神非常遠?

禱告

主啊,祢就是真光,凡信祢的,都渴求接近祢的真光。主啊,當我們接近祢的大光時,求祢讓我們能有可以看得見的屬靈眼睛,得以更接近祢的真理。主啊,若我們有疑惑,又或是迷失,在祢的真光中,反被大光照得看不見,求祢幫助我們,讓我們經歷祢的帶領,叫我們可以在祢的引領中,除掉我們的迷惑與軟弱,好使我們在渡過我們心靈的黑夜後,信仰可以進入更深的境地,更清楚的得見主的榮光!阿門!

詩歌

黑夜

每日靈修20231212:禁食-撕裂心腸

引言

「痛」,我認為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外面」的痛,就例如撞傷、割傷等等因著表面的創傷所做成的痛。這些「痛」,在我的感覺中,似乎都是比較容易處理。因著是「看得見」的關係,所以都可以用不同的藥物來處理。我的最常用的「古法」,是我從小就使用的藍藥水,和獅子油。不知是否心理因素,每當我出現「破皮」的傷口,我最先使用的就會是藍藥水,而且也是萬試萬靈,一「落藥」,就會「覺得」痛感就會開始減輕。

外面傷口造成的痛,有可能是因著「看得見」,所以在感覺上,是能處理的,所以也像是比較輕的痛。而對比著的,就是在「裏面」的痛。最簡單的,就是「肚痛」,因著「看不見」,所以有時根本不知道是哪裏痛。而且,有時還會感覺那些「痛」是會「走」的,會從一個位「走」向另一個位,那種痛有時甚至是會蔓延的。這種「裏面」的痛,我覺得比外在的痛,來得更為利害,令人帶來極大的困擾。

所以,當用肉身的痛來描述人在感受中的傷痛時,就多會以後者,就是那似乎看不見、觸摸不到的「內在的痛」來形容。我即時想到的,是「撕心裂肺」。我查到的網上資料,指「撕心裂肺」,是指為某件事傷心到極點,痛到極點。更有醫學網站為「撕心裂肺」的痛給與「評分」,指出若將人身上的痛礎分成十二級,「撕心裂肺」的痛楚的「級數」是第九級的痛,是一極非常強烈的痛楚。所以,「撕心裂肺」帶來的情感反應,就會是號咷痛哭,一種要「爆發」出來的傷痛。

但另一個我聯想到的「內在」的痛,卻是「肝腸寸斷」。我查到的資料,指出「肝腸寸斷」所描述的,與「撕心裂肺」那要「號咷痛哭」的「爆發」出來的痛不同;「肝腸寸斷」的,是一種「悲傷到了極點」,可能是淚已經流乾了的那位痛,按著其中一個出處《鏡花緣》的表達,是「萬種淒涼,肝腸寸斷」;就是在一種在「淒涼」的處境中,痛在深心處的悲傷。

無論是「撕心裂肺」,又或是「肝腸寸斷」,都是表達一種極度的傷感。而這傷感,可以是因著從外在處境而引發的痛,又或是因著內在情緒所帶來的悲傷。今天我們在「禁食」的這個主題中,再次讀約珥書,當中耶和華就透過先知約珥告訴那落入了「災難」的以色列人,要以極度的悲哀的行動來面對他們因著信仰倒退而帶來的災難。他們到底要如何回應先知的說話?

經文 : 約珥書2:12-17

12 耶和華說:雖然如此,你們應當禁食、哭泣、悲哀,一心歸向我。

13 你們要撕裂心腸,不撕裂衣服。歸向耶和華─你們的 神;因為他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

14 或者他轉意後悔,留下餘福,就是留下獻給耶和華─你們 神的素祭和奠祭,也未可知。

15 你們要在錫安吹角,分定禁食的日子,宣告嚴肅會。

16 聚集眾民,使會眾自潔:招聚老者,聚集孩童和吃奶的;使新郎出離洞房,新婦出離內室。

17 事奉耶和華的祭司要在廊子和祭壇中間哭泣,說:耶和華啊,求你顧惜你的百姓,不要使你的產業受羞辱,列邦管轄他們。為何容列國的人說:「他們的 神在哪裡」呢?

思想

上禮拜二我們在「禁食」的這主題中,讀了約珥書第一章,一段耶和華要他們的宗教領袖,以哀傷的眼淚來帶領以色列民一同懊悔,以禁食和守嚴肅會來向耶和華哀求,使他們能脫離他們正面對的災難。上禮拜我也有提到,在約珥書1章中清楚表明他們當時面對著一場可能是史無前例,非常嚴重的蝗禍,導致當時以農業為核心的以色列,一片愁雲慘霧,因為他們一切賴以為生的,都在他們面前一步步被蠶食著。

那場「蝗禍」是非常真實的,因為我們上禮拜讀到第一章的下半部份,描述了以色列因著那場蝗禍帶來的饑荒,甚至連牲畜也哀鳴。然而,約珥書進入第二章,先知告訴他們,那場「蝗禍」只是「前奏」。2:2說,那是一「隊」的蝗蟲,但當中形容這些蝗蟲的用字,是「又大又強」,而且在2:4更指明它們「形狀如馬,奔跑如馬兵」,甚至在2:5明明的說出,他們「好像強盛的民擺陣預備打仗」。若那對他們的農業社會帶來災難性破壞的蝗禍,已令整個社會被愁雲慘霧所濃罩,那將要來的軍事災難,更會令他們進入一個不堪設想的慘況當中。

所以,在第二章,當他們要面對那將要來的「大災難」時,耶和華再次提醒他們要「禁食」。而且,耶和華更在這「宗教行為」的外在表現上,加上了「哭泣、悲哀」這從內裏發出來的感情,來顯他們是帶著真實的哀傷來禁食,而不是單單作出外在行為。而且,在13節,經文更以更清楚的方式來形容他們要如何的哀傷:「要撕裂心腸,不撕裂衣服」:撕裂衣服,就是以列人表達哀傷一種「家常便飯」的外在行為。而且,也因著他們經常「撕裂衣服」,所以他們的「衣服」是特別設計,叫他們可以在「撕裂」後,很容易就可以縫補,回復原狀。耶和華就是要他們不能這樣輕視那份哀傷,所以就要他們要「撕心裂肺」,甚至要「肝腸寸斷」的在帶著真實傷感的禁食中,向耶和華表明那份要回轉的決心。然後,耶和華就會照著祂在出埃及時,對他子民的應許,就是曾多次出現的那句「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還有對他們當時最需要的「後悔不降所說的災」。難怪,在15-17節,先知呼召他們要「全體」一同前來悲哀禁食,並且以「撕裂心腸」般的哀傷,來求耶和華按祂的應許,拯救他們。

默想

我們從以色列人的歷史中,知道無論北國以色列,或是南國猶大,到最後也沒有按先知吩咐那麼「撕裂心腸」來禁食。他們最終都被那像蝗蟲般,又大又強的亞述帝國及巴比倫帝國所滅,要經歷耶和華所說的災,結果亡國收場。但神卻仍是愛祂子民的神,所以最後在他們回轉後,可以歸回,但他們其實卻要承擔沒有真實的向神哀求的後果。今天,我們又如何?這幾個星期在新聞中聽到的消息,和在網上流傳的什麼「遺址」的說法,已叫我們感覺到那些我們過去懶以為依靠的經濟,似乎正像以色列那場蝗禍般,被不斷蠶食著。而今天的經文也許也提醒著我們,可能有更大的災難放在前面,有可能會叫我們不知所措的。作為信徒的我們,今天應該如何回應?我們是否為這世代,為這些因著信仰低落所帶來的災難而哀傷,甚至「撕心裂肺」、「肝腸寸斷」的向我們的神哀求,希望祂能後悔不降所說的災?

現在讓我們安靜,想一想,面對當下的艱難,你有否感到哀傷?你有否感到那是因著人遠離神所帶來的後果?你又會如何「撕裂心腸」的為這世代禱告?

禱告

主啊,當我們眼見現今整個世界所面對的混亂,並因而帶來不同災難,像是蝗蟲的蠶食著過去這個世界懶以為生的,求祢讓我們看見當中的屬靈問題,求聖靈來提醒我們如何帶著極大的屬靈哀傷來為這世代禱告,求祢讓世人能看見我們是因著遠離祢而帶來這些災難,並求祢讓世人都能帶著屬靈的哀傷來求祢的憐憫,求祢後悔不降所說的災!阿門!

詩歌

醫治這地

每日靈修20231205:禁食-哀求

引言

有求於別人,會因著所求的事,對方是誰,或是當時的處境,事情的急切性等等,會讓「求」人的,帶著不同的態度來「求」。在中文用字上,就會因著這些態度上或是處境上的不同,在「求」之前加上不同的形容詞,用以更貼切的來表達不同的「求」。

不知道大家可以想得到的,有哪幾種「求」?即時出現在我腦海的,有「請求」,「懇求」,「乞求」,「哀求」,和在我們信仰中經常會用到的「祈求」,「呼求」,甚至會有一個比較「潮」的「跪求」等等。我就上網找了一些描述這些「求」之間的分別之文章,當中就有這樣說的:「請求,是在尊重的基礎上期待對方回應的要求,一般是希望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或希望對方提供協助而提出的要求;而懇求的意義與請求其實差不多,但懇求是在提出自己的要求同時,在態度上加上誠懇真摰,表達出對對方回應的更大渴求。而乞求,是指向要帶著討好的態度來作出請求,一般作貶義用,指乞求者處于一個極需要被幫助的弱勢地位。而哀求,則是一種帶著悲哀的情緒對對方作出請求,同樣是渴望著得到幫助。而哀求者的悲哀情緒,往往是因著面對著一種艱難困苦的處境,並因著這處境而出現的情緒反應。哀求者通常期望能在哀求中,讓對方能體察自己的苦況,從而生出憐憫的心,伸出援手,給哀求者帶來適切的幫助。

而另一方面,哀求,有時也會與請求原諒拉上關係,而這種哀求,同時又會配合著外在的行動,例如「跪求」。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在觀看韓劇時,當有人做錯了事的時候,做錯事那人身邊的朋友,甚至是長輩,上司等等,會提醒,甚至是要求那位做錯事的,要在對方面前跪下認錯,而且他們有時還會雙手合什,上下磨擦來顯明他們的懊悔。或者,在韓國人的文化中,跪求,就是一種表達哀傷痛悔的表現吧。

今天,我們讀舊約小先知書中的約珥書,我們就讀到當時的以色列人正面對一個極為艱難的處境,所以先知就吩咐正面對著這極端處境的以色列人,要向耶和華「哀求」。到底,他們面對著的是甚麼樣的處境?他們又如何表達出他們的哀傷?

經文 : 約珥書1:13-20

13 祭司啊,你們當腰束麻布痛哭;伺候祭壇的啊,你們要哀號;事奉我 神的啊,你們要來披上麻布過夜,因為素祭和奠祭從你們 神的殿中斷絕了。

14 你們要分定禁食的日子,宣告嚴肅會,招聚長老和國中的一切居民到耶和華─你們 神的殿,向耶和華哀求。

15 哀哉!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了。這日來到,好像毀滅從全能者來到。

16 糧食不是在我們眼前斷絕了嗎?歡喜快樂不是從我們 神的殿中止息了嗎?

17 穀種在土塊下朽爛;倉也荒涼,廩也破壞;因為五穀枯乾了。

18 牲畜哀鳴;牛群混亂,因為無草;羊群也受了困苦。

19 耶和華啊,我向你求告,因為火燒滅曠野的草場;火焰燒盡田野的樹木。

20 田野的走獸向你發喘;因為溪水乾涸,火也燒滅曠野的草場。

思想

約珥書,在十二先知書中排第二卷,但與第一卷的何西亞書與第三卷的阿摩司書不同的是,何西亞書和阿摩司書都在一開始的時候交待了當時作王的是誰,讓讀者清楚知道該先知書的歷史背景,但約珥書卻完全沒有交待任何歷史背景資料:約珥書1章1節只記載到:「耶和華的話臨到毗土珥的兒子約珥。」學者普遍相信,十二先知書的排列次序,大致上是按著歷史的先後次序來排列,所以從何西亞書和阿摩司書所記的歷史時期,我們大概可以估計,約珥書的歷史背景,應該是南國烏西亞作王,北國是耶羅波安作王的時間,亦即是以色列分裂後,以色列和猶大再一次經歷興盛的時期,國勢幾乎回到所羅門作王時,以色列國在政治上最輝煌的時期。

然而,天有不測的風雲,從第一章中,我們知道正處於高峰的以色列和猶大,經歷著一場極嚴重的蝗禍。而且,在4節中經文還指出:「剪蟲剩下的,蝗蟲來吃;蝗蟲剩下的,蝻子來吃;蝻子剩下的,螞蚱來吃。 」所以,對當時極依重農業的猶大國來說,實在是一個極嚴重的打擊。相信當時整個猶大國的上上下下都充滿著愁雲慘霧,因為一切賴以為生的,都在他們面前一步步被蠶食。

但是,他們經歷著經濟與生活中的災難,歸根究底其實是源自他們在信仰上的倒退,耶和華是要藉著打擊那令他們信仰倒退的根源,來向他們發出一個極嚴重的信息,提醒他們,那帶來滅絕的「耶和華的日子」將要來到。而這也是16-20節,耶和華將那放在他們眼前的境況非常仔細的向他們重述的原因。耶和華盼望藉著那外在的災難,來使他們在信仰上流出真正的眼淚。當他們信仰的帶領者,就是祭師、伺候祭壇的、和事奉神的,能從心中感到哀傷,並能帶領會眾一同懊悔的以禁食,並嚴肅會來向耶和華哀求,耶和華就要憐憫他們,帶領他們渡過那外在的災難,更讓他們重拾與祂親密的關係了。

默想

過去,我們其實也經歷過經濟起飛所帶來的「好日子」。但今天,雖然並沒有蝗災的出現,但我們過去那外在的豐盛,似乎也因著那些看不見的蝗禍而被慢慢蠶食。到底,這是什麼原因導至全世界都經歷著這些艱難的日子?我們是否看清整個世界現在出現的問題?我們作為神的子民,我們又有沒有為現在整個世界的屬靈境況而哀傷,並能以禁食和禱告,向神哀求,求主憐憫今天這個面對著災難的世代?

現在讓我們安靜,讓現在世界那幅紛亂的圖畫浮現在你腦海中,你是否有為這些情況感到哀傷?現在就為這個世界向神哀求吧,求主將真平安臨到這世上,叫世人能醒悟,並尋得真正盼望的源頭,可以真正得著心中的安息。

禱告

主啊,當我們看見現今世代所面對著那有形無形的災難,求祢讓我們懂得為這個世代求,讓我們帶著哀痛的心,一同向祢哀求,求祢憐憫,讓世人都轉向祢,並且能找到可以脫離災難的真盼望!阿門!

詩歌

父啊,我向祢呼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