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靈修20230415:好見證-領唱

引言

感謝大家前幾天在留言中的問候與祝福,我的病已差不多完全康復,聲音也差不多完全回復正常,能趕及這個主日外出證道。還記得前幾天在分享中與大家說,這次「小病」有可能是因為在預苦期和復活期這幾天,要和李姑娘一同輪流在幾次崇拜中負責不同的崗位,所以累績了大量的疲累而「積勞成疾」的。而「累」,可能不單是一連幾天帶領聚會所帶來身體的疲累,有可能更多是來自「緊張」而來的累。

我在復活節主日當天要領唱,還記得當天早上與敬拜隊採排的時候,口裏忽然「爆」了一句:「真係好緊張!」這句說話就引起了當天一同事奉的敬拜隊員回應了一句:「乜你都會緊張咩?」其實,帶領敬拜真的是可以叫領唱者十分「緊張」的,我們這些傳道同工,叫做有更多「上台」經驗的,其實也沒有分別。

我實在是可以證明我所說的:話說受苦節崇拜當天我證道,李姑娘負責當天敬拜的編排和領唱。我們在崇拜完結,弟兄姊妹相繼離開後,就在辦公室內閒談,但說著說著,就不期然說到剛剛在崇拜中的情況。李姑娘問了我一個問題,她問我有否覺得她所選的詩歌並不太「受苦節」:我明白她所指的「不太受苦節」的意思,是我們在傳統上,有一些詩歌是一定會在某些節期會唱的,而她這次因著受苦節的詩篇經課的原因,選用了另一些詩歌,所以她就會有這種感覺。而我對她的回應,就是「唔係呀!詩歌帶出的信息十分好,而且也能串連出整個受苦的信息」,而我也進一步「印證」了我這看法:當天我在證道一開始的時候,就問了一個我有時會在證道開始時問的問題:「大家是否記得剛才我們唱的詩歌?」而在受苦節崇拜證道中,我問了這個問題後,就將李姑娘領的三首詩歌,按我在一同唱的時候引發的感受,並將其中的信息串連起來,然後連繫至耶穌基督十架的故事上,之後更變成了證道的引言,帶進了當天「又新又活的路」的信息。

雖然我是一個月前已知道李姑娘會領的詩歌,但我在預備講章時其實完全沒有與這幾首詩歌作出什麼結連。當天在引言中加入了詩歌的信息這部份,完全是「即興」的,是我在詩歌中被感動後,因著聖靈的帶領而加插進去的。這是因為在詩歌中,實在能讓我們重述耶穌基督十架的故事,然後就讓我們經歷十架故事帶來的盼望,叫我們可以因這些詩歌引發稱謝神的感動,讓我們進入心靈與誠實的敬拜中。

詩歌在崇拜中真的十分重要,而詩歌背後所述說的救贖故事,更是整個敬拜的核心,能叫我們將崇拜的焦點定準於拯救我們的神,而不致跌進了純個人情緒的發洩。因此,如何以經文,救恩故事作為出發,選取合適的詩歌,以合適的方法頌唱,就是我們領唱者要好好準備,並因而叫我們會十分「緊張」的原因。

今天,我們從歷代志讀到一次也是非常重要的「崇拜」,當中大衛王親自「出馬」,為這次崇拜作準備,更「初次」動用了「詩班」來作「引言」,以詩歌帶領會眾,藉以重述,記念耶和華拖恩拯救的大作為,引發整個以色列來稱謝耶和華。不知道當天負責帶領敬拜的亞薩,是否也會很「緊張」?

經文 : 歷代志上16:7-13

7 那日,大衛初次藉亞薩和他的弟兄以詩歌稱頌耶和華,說:

8 你們要稱謝耶和華,求告他的名,在萬民中傳揚他的作為!

9 要向他唱詩、歌頌,談論他一切奇妙的作為。

10 要以他的聖名誇耀;尋求耶和華的人,心中應當歡喜。

11 要尋求耶和華與他的能力,時常尋求他的面。

12-13 他僕人以色列的後裔,他所揀選雅各的子孫哪,你們要記念他奇妙的作為和他的奇事,並他口中的判語。

思想

歷代志與列王紀,記的都是歷史,所以這兩卷書中間有很多互相參照的地方,就例如對觀福音,中間出現很多耶穌基督相同的事蹟。但是,學者相信,列王紀是由一位先知所寫成,所以當中的政治味道很重,對君王的善惡,作出很多評價;而歷代志,學者普遍認為是出自祭司的手筆,所以與列王紀最不同的地方,就是歷代志當中有很多有關聖殿和會幕的記載,列王紀當中沒有的。而今天我們讀到有關在會幕中一次極大的敬拜,正正就是歷代志的獨家報道。

這段經文的段落,是開始自歷代志上15章。大衛第二次將約櫃抬回耶路撒冷。因著第一次的失敗,大衛這次非常謹慎,嚴選抬約櫃的人,和抬約櫃的方法,終於,來到十六章,耶和華的約櫃安放在大衛所搭的帳幕裏,然後就開始這一次極大的敬拜。從前文第五節至第六節,我們讀到大衛其實預備了一隊敬拜隊,當中有利未人鼓瑟彈琴,又有為首的亞薩在敲鈸,甚至再加上祭司,在耶和華的約櫃前吹號。然後來到第七節,經文就告訴我們「大衛初次藉亞薩和他的弟兄以詩歌稱頌耶和華。」然後接著從第8節一直到 36節,就是這隊敬拜隊帶領會眾所唱的詩歌。

這接近30節的詩歌歌詞,其實有可能是來自幾首詩歌,我們參照串珠聖經,就可以發現這段落出現了詩篇96、 105、和106 三篇詩篇的歌詞,特別在從23節起至36節,這後半部分,當我們讀的時候,甚至會覺得自己是在頌讀詩篇。但是在這些讚美的詩篇之前,今日我們讀到這最前的一部分,詩歌的內容,就是要將他們曾經歷過耶和華的故事,在他們的腦海中回憶,藉著重述耶和華拯救的救恩故事,將敬拜的焦點集中在耶和華的大作為之上,然後才串連出那些詩篇,讓敬拜的子民,可以在耶和華的信實和真理中,歌頌讚美祂。我相信,這是一段作出了十分嚴謹編排的敬拜,難怪在這首詩歌最尾一節,記述了這群敬拜的子民的重要回應:「眾民都說:「阿門!」並且讚美耶和華。」這實在是一次十分成功的領唱,是我們要學習的。

默想

還記得上一次我們教會的敬拜隊長分享會,我們都有分享到在帶領敬拜前要寫的敬拜流程,敬拜隊的隊長,不其然都指出,預備這個敬拜流程,實在是十分不容易。所以,每次帶領敬拜,其實都是一次非常緊張的經歷。盼望神使用我們在敬拜中為祂的準備,也幫助我們,能好好的以神拯救的故事,藉著詩歌,和神的說話,能夠讓我們這個敬拜群體,述說神拯救的故事,以心靈和誠實敬拜祂。明天又是我們一起敬拜神的時間,盼望我們能夠像昔日以色列人一樣:「眾民都說:「阿門!」並且讚美耶和華。」潤神大大得著祂的榮耀。

現在讓我們安靜,回想一下,你在過去參與的敬拜中,是否每一次都能夠經歷神在你身上行過的奇事,能夠透過詩歌述說祂對你的拯救?你又能否在敬拜中誠心實意的說:阿門!並且讚美神呢?

禱告

主啊,求祢悅納我們在祢面前每一次聚集在一起的敬拜,求祢讓我們每一次都作好準備,無論我們是在哪一個崗位上,是領唱的、是讀經的、是宣講的、是領禱的、更重要,是作為會眾參與的,都可以盡心準備,好讓我們能彼此配搭,能在敬拜中同聲「阿門!」,並一同讚美頌謝祢!阿門!

詩歌

當讚美進入祂的院

每日靈修20230218:好見證-三番四次

引言

我不記得之前是否有說過「重要的話說三遍」這句「潮語」,我在wordpress中似乎找不到,所以今天可以說一說,用作引子。對,這是「潮語」,因為原來這句說話曾入選「2015年度十大網絡用語」,而這「選舉」,是來自《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是國內的教育部,國家語委發佈的信息。

然而,當一般人都以為這句「潮語」是來自當年一個出於日本的葯品廣告,因著這廣告廣泛流行而令這句話成為網絡「潮語」,有其他人就認真的去翻查,發現原來這句說話實在是大有來頭,是來自上世紀一位著名哲學家尼采。尼采在1886年的著作《善惡的彼端》,當他談論到「來世」的時候,就曾這樣的說過:「從智力方面評價,它們都沒有什麼價值,根本不是“科學”,更不是“智慧”。但再說一遍,而且更要再說三遍,它們是權宜之計,權宜之計,權宜之計;摻雜著愚蠢,愚蠢,愚蠢…」。或者,曾提出「上帝已死」的尼采,對於「來世」這等「不科學」的說法,會給他帶來十分大的衝擊,以致他以「說三次」來表明他對這議題的重視和緊張。

還記得,有一次和一位神學院同學談及講壇上的證道技巧時,我們也曾說過,如何讓一次證道可以清楚帶出核心信息,又能讓會眾記得,我就曾引用我在實習時的督導教導我講道時的方法,就是要在正式寫講章前,以「一句話」來說出這篇講章要表達的信息。在那次分享中,我就和同學說,我認為若要大家都記得一篇道的核心信息,自己就要先找出那「一句話」來,然後就要在證道的過程中,不時重複的重述這句話。我發現,這實在也是「重要的話說三遍」的應用版,因為我們那些年學的證道方法,都是「三點式」講道,即是將證道內容分成三個分段重點。若我們將那「一句話」在證道中的每一個分段重點都提一次,那就會變成了「重要的話說三遍」了。

其實,說著說著,「重要的話說三遍」,也可以是十分科學的:當一句話第一次說出來,其實就與對話中其他說話沒有分別,只是整個信息的其中一個部份;但當說第二次的時候,就有可能因者「重覆性」,提高了聽眾對這句話的「警覺性」,甚至會回想起這句話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到底是關乎什麼;但當這句話第三次出現的時候,聽的人才有可能發現這句話是講者十分重視,是重要的「一句話」,於是就會記在腦裏,成為重要的信息,比較有可能在之後記著這句話了。

其實,中國人還有一句說話:「三番四次」,這句說話形容的情況,可能就是比「重要的話說三篇」更更重要的事情。今天我們讀到的一段舊約故事,當中的「更更重要」的事,就是「三番四次」向神的百姓說出的。

經文 : 約書亞記24:22-28

22 約書亞對百姓說:「你們選定耶和華,要事奉他,你們自己作見證吧!」他們說:「我們願意作見證。」

23 約書亞說:「你們現在要除掉你們中間的外邦神,專心歸向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

24 百姓回答約書亞說:「我們必事奉耶和華─我們的 神,聽從他的話。」

25 當日,約書亞就與百姓立約,在示劍為他們立定律例典章。

26 約書亞將這些話都寫在 神的律法書上,又將一塊大石頭立在橡樹下耶和華的聖所旁邊。

27 約書亞對百姓說:「看哪,這石頭可以向我們作見證;因為是聽見了耶和華所吩咐我們的一切話,倘或你們背棄你們的 神,這石頭就可以向你們作見證。」

28 於是約書亞打發百姓各歸自己的地業去了。

思想

今天我們讀的是約書亞記。約書亞記很清楚及平均的分成兩大部份:24章經文,頭十二章,1-12章,是「得地」的過程,當中記載了以色列人過約旦河後多場重要戰役,這個段落中,其實已出現了一次「重要的話說三篇」,就是在約書亞記第一章,約書亞剛剛承擔起帶領以色列人入迦南地之責任,耶和華向他說了「三次」你當剛強壯膽;而且語氣還一次比一次重。約書亞記的後半部份,從13章到24章,則是他們「分地」的經過。

今天我們讀的經文位處於24章,也就是約書亞記最後一章經文。其實,從23章起,記載的都是約書亞的「臨別贈言」:23章1節,經文記載,「約書亞年紀老邁」,然後就把「以色列的長老、族長、審判官,並官長都召了來」,要給他們最後的囑咐,提醒他們要好好持守信仰。到了24章,也就是最後一章經文,1節記載約書亞「將以色列眾支派聚集在示劍」,又再次召了「以色列的長老、族長、審判官,並官長來」,為的就是要作另一次規模更大的「演說」,是對整個以色列民族最後的一番「重要講話」。

這段「重要講話」,從24章2節起,約書亞首先從亞伯拉罕說起,重述了耶和華對他們一直的帶領,即使經歷過埃及的苦難,但耶和華讓他們經歷了紅海的神蹟,並在曠野中四十年磨練的日子,現在他們已經得地為業,可以在迦南地安定下來。接著,從14節開始,一直到今天我們讀的這段落,到28節,約書亞就要帶出這段「重要講話」的核心信息:「

要事奉耶和華」。約書亞吩咐以色列整個信仰群體事奉神,在整段講話中出現了四次,第一次出現,是我們十分熟悉的金句:「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v.15);第二次是在19-20節,約書亞「反面」地的指出,他們不能事奉耶和華,因為耶和華是聖潔的、是忌邪的,若他們有過犯罪惡,必被滅絕;但以色列人堅決回應,他們必會聽話;第三次是在今天我們讀的經文,一開始時,約書亞提到,當他們選定要事奉耶和華,他們需要自己作證,我們讀到,他們就願意作證。到最後,說出這核心信息的,已從約書亞轉至以色列人:24節記載:百姓回答約書亞說:「我們必事奉耶和華─我們的 神,聽從他的話。」從這段「三番四次」中,我們見到,對約書亞來說,「事奉耶和華」是他最重要的話,所以「重要的話說三遍」,而且,這「三遍」後,約書亞的話真的發揮了作用,因為第「四次」,百姓已能親口說出這核心信息。而約書亞就在得到百姓正面的回應後,與他們作出了這次「重要講話」中最重要要作的事,就是與他們「立約」,並且以他們當時文化中極為莊嚴的儀式「立石為記」,來確立他們所說的話。

默想

我在寫完引言後,才發現原來我在2022年4月的一次靈修中,曾說過「重要的話說三遍」這句話,而且也引用了尼采的話。不知道我們中間有多少弟兄姊妹仍記得當天我說了什麼?不過,再說其實並不要緊,因為「重要的話說三遍」,所以今天說第二次只是再提醒大家,這是很重要的事情。這重要的事,大家是否仍然記得?當約書亞在臨終之前,要三番四次提醒以色列人「事奉耶和華」的重要性,今天,我們是否又記得神對我們三番四次的提醒?我們又有沒有像昔日的以色列人,可以非常肯定的說一句:「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聽從祂祂的話」?

現在讓我們安靜,回憶一下,神有沒有藉著聖經,你每天的靈修,牧者的證道,又或是聖靈親自在你內心說話,向你「三番四次」的作出提醒,是希望你作出回應,甚至是要你與祂立約呢?

禱告

主啊,感謝祢差遣聖靈進入我們的生命中,常常微聲作出提醒,又藉著祢的聖言,和祢的僕人宣講祢的話,向我們顯明祢的心意。主啊,當祢不斷向我們三番四次作出提醒時,求祢讓我們能辨明祢的聲音,清楚聽到祢向我們說的話,好使我們能回應祢,好好的事奉祢!阿門!

詩歌

我願一生來事奉祢

每日靈修20230114:好見證-人證物證

引言

電視上的偵探片,有時都會有一句對白,就是當那些查案的探員,經過一番努力,找到足夠的「證據」的時候,就可以「上門拉人」,然後就會對他們將要拘捕的疑犯,講出一句「人證物證都有,今次你水洗都唔清啦!」,然後又會加多一句:「唔係事必要你講,但你講的一切,都有可能作為呈堂證供」。所以,即使是疑犯本身的陳述,都會是有效證據的一部份。

這句「對白」或者是在反映,要「證實」一件事的「真偽」,單單從見證人的陳述,又或是那些被發現的物件所反映的「可能性」,都不足以令人對一件事情的「真實性」作出比較肯定的「定論」,唯有當「人證」和「物證」都齊備的時候,才能提高一些這件事情的「可信性」。

我沒有相關的法律知識,但從我的有限認知,我認為「人證」總會有其「主觀性」,甚至是因著對一些事情的偏見而會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陳述」。另外,當我讀詮釋學的時候,讀過士萊馬克有關pre-understanding的理論,認為一個人對事情的理解,總會受他過去的人生經驗所限制,所以「人證」會受著很大的限制。所以,即使一個人會「言之鑿鑿」的陳述他認為的「事實」,但也必須經過反覆的交互詰問,從正、反雙方的角度提出質詢,以求將「人證」中可能存在的疑點都消除,從而得出更「真實」的圖畫。而且,在證人回應雙方的詰問的過程中,證人的言論也會令人對他的陳述作出評估,並認定這「見證人」是否「誠實可靠」的。而「物證」方面,當然其「客觀性」會很強,但對於一件事物所能反映的「事實」,其實也並非百份之一百。當年我讀聖經考古學的時候,老師也說過,即使在一個考古現場發掘出一些古代物件,除非發掘出來的是某些文字記載,否則單憑一些物件,也不可能完全「重構」在那些物件被使用的那個年代的故事。

或者,就是因著「人證」與「物證」個別的「不足」,所以就需要兩者作出互補,然後才可以讓人對這些「證據」背後所反映的事情,對其「真實性」加強信心。昔日,耶穌基督似乎就同樣以「人證」和「物證」來指明自己的「可信」和「真實」。但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人的反應又是如何?

經文 : 約翰福音5:36-40

36 但我有比約翰更大的見證;因為父交給我要我成就的事,就是我所做的事,這便見證我是父所差來的。

37 差我來的父也為我作過見證。你們從來沒有聽見他的聲音,也沒有看見他的形像。

38 你們並沒有他的道存在心裡;因為他所差來的,你們不信。

39 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

40 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裡來得生命。

思想

若我們單讀今天這部份的經文段落,其實並不太容易讀得明白。其一是約翰福音的寫作手法與其他三卷對觀福音十分不一樣:對觀福音會比較直接的對耶穌的言行作出描述,相對地在對我們理解事情的發生,會比約翰福音清晰;約翰福音則會使用很多意象語言,用以帶出事情所反映背後真實的一面,所以其文學性相對強,需要我們更深入去理解那些意象背後的神學意義。例如今天我們讀的這段落之前一節經文,作者形容「約翰是點著的明燈…」當中就涉及「光」這個在約翰福音中經常出現的意象。

另外,今天這段落的經文,其實是整章約翰福音第5章中的一部份,我們要知道事情的背景,才能比較多一點理解今天經文中不斷提到「見證」的原因。約翰福音5章一開始,是十分出名的「畢士大池」事件,這畢士大池有一個傳統,就是神會藉著天使攪動池水,來讓病人得醫治。但耶穌卻在這地方,在池水未有被攪動下,憑著祂的一句話,就叫一位病了三十八年的人痊癒。然而,當天是安息日,結果耶穌的行動就引發了當時的文士與法利賽人的不滿,並直接向那經歷神蹟醫治的病人施加壓力,讓他「供出」耶穌來。

結果那些宗教領袖就向耶穌興師問罪來,並因而引發了他們之間的激烈爭論來。耶穌以「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成為「物證」直指畢士大池自古至今從神而來,以池水的醫治,如今耶穌已領受了相同的工作,祂是以祂大能的話語成為醫治的媒介。而「人證」方面,耶穌指出他們所尊敬的施洗約翰,早已成了見證祂的。約翰福音1章,當耶穌出現在約旦河時,約翰直接呼喊了一句「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並且我們在上主日證道中從馬太福音讀到,在耶穌受洗的過程中,有聲音從天上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最後,耶穌更提出了另一件最重要的「物證」,就是那些宗教領袖一直在「查考」的聖經。耶穌指出,「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而這也是我們對整本聖經的讀法:聖經中所說的一切,都是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得以成全。然而,雖然「證據確鑿」,但這群眼裏只想以律法來治死耶穌的宗教領袖,就錯讀了這些「證據」,因著自己的偏見,結果就失卻了這些無論是人證又或是物證背後所薀藏的生命,就是這些證據指向的耶穌基督。

默想

今天,耶穌基督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多「真」?我們是否可以清楚看到見證耶穌的天父,並在聖經中讀出為耶穌基督見證的地方?今天,我們又是否能成為耶穌基督的人證,成為「誠實可信」的「證人」,以我們口所說,手所作的,來讓人清楚看見耶穌?今天,我們又是否有好好查考聖經,並從當中得著永生的確據,可以天天過著有生命力的生活?

現在讓我們安靜,檢視一下你今天的信仰是何等的真 ?你是否能在聖經中找到生命,叫你的生命天天得力,並且能夠成為耶穌基督誠實的見證人,讓人能夠從你身上得見耶穌?

禱告

主啊,感謝祢賜我們如雲彩般的見證人,叫我們看見耶穌基督賜與我們的真實生命;又感謝祢賜我們寶貴聖言,叫我們能在當中尋得生命。主啊,求祢讓我們得著這活潑的生命後,能好好活出基督的樣式,叫我們也能成為「誠實可信」的見證人,見證祢的真實,榮耀祢的聖名!阿門!

詩歌

從你見耶穌

每日靈修20230107:好見證-福氣

引言

廣東話有一句說話:「有咁耐風流,就有咁耐折墮」,當中所指的「風流」,我估計並不是那用在「花花公子」身上的形容,而是關乎人得到的利益。或者,這句俗語所表達的,可能是對「公平」的一種渴求,但這似乎更多是出自那「得不到」的人之口,是以一種「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之態度,來舒發因著「得不到」而來的不滿吧。

網上有相信是來自國內的網民,嘗試將這「廣東俗語」翻譯成為說普通話的民眾能明白的說話,這位網民將之譯為「享多少福,就遭多少罪」;他還加上了他對這句話的看法,指出這句說話背後的「教導」,意在勸人不要過份地及時行樂,小心將來難有善果。其實,若這句俗語的意思真的是「享多少福,就要得著多少禍」,一個似乎是「零和」的關係,我並不十分同意,因為「福」其實是神所賜的,是恩典,理應不會伴隨著同等的「禍」;然而,這位網民有關「過份行樂」的說法,我則非常同意:「得福」,應該要「感恩」,更應該像是昨天靈修時我說的「分享」;若「得福」後「死攬住」,甚至「濫用」了神賜的福氣,令自己「過份行樂」,妄顧了神賜我們的福氣中,伴隨而來的責任,那就真的可能會「有咁耐風流,就有咁耐折墮」了。

箴言有一句影响我十分大的智慧說話,正正表明了神要賜人福氣的美善心意。箴言10:22,智者說:「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這句箴言在十多年前我準備回應呼召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的那段期間,成為我一個很大的經歷。話說當年我在我教會的一位好弟兄之公司工作,「睇住」其中一部份的「生意」。當年做電腦公程相關的項目,又是細公司,所以經營得並不容易,常常都「掹掹緊」。所以,當我領受呼召要全職事奉的時候,我向神求的其中一個「印證」,就是要我十分清楚,我並不是因著工作的艱難而要「轉行」,而是確實那是神的帶領。當年,我吃完中午飯常常會到公司附近的一個公園獨自禱告、靈修,就有一個中午,神就將這句箴言作為我的回應,要我知道祂要確實的賜我福氣,而且是一個「富足」的福氣,更會令我不帶憂慮的走進事奉的新一頁。但是,那時我深知道公司的情況,若沒有神蹟,實在很難有什麼「突破」來讓我「不加上憂慮」。正正就在我自己也在質疑著這個「突破」會如何出現的時候,神蹟就出現了:有一位我認識了很久的「同行」,是我之前的公司的上司,他正在接洽一單很大的工程,是他自己的公司沒有足夠的技術來完成的,而他知道我有相關的技術,所以就希望找我合作。長話短說,我當年就以我公司的名義,成為他的合作夥伴,成功的接到那一單在我們來說極大的生意,也因而為我公司帶來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並更要的,是這極大的工程成為我們公司的Job Reference。另一方面,神賜給我的福,更是「雙份」的:就在我因這工程可以「放心離去」的同時,我的這位前任上司更因著我擁有他那沒有的技術,更在我正式入讀神學院前,找我做了另一單規模小一點的free lance,而那free lance帶給我的收入,正正就是我三年神學課程的學費總和。這實在是神十分奇妙的供應,這是祂賜給我的福,實在是不會加上憂慮,但卻其實加上了我要更福上加福的一份「使命」。

今天我們讀到耶穌基督對門徒說的一個比喻,當中似乎就有點「有咁耐風流,就有咁耐折墮」的感覺,到底耶穌在這裏真正的教導是什麼?

經文 : 路加福音16:19-31

19 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

20 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

21 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並且狗來餂他的瘡。

22 後來那討飯的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

23 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的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裡,

24 就喊著說:我祖亞伯拉罕哪,可憐我吧!打發拉撒路來,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焰裡,極其痛苦。

25 亞伯拉罕說:兒啊,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裡得安慰,你倒受痛苦。

26 不但這樣,並且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致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

27 財主說:我祖啊!既是這樣,求你打發拉撒路到我父家去;

28 因為我還有五個弟兄,他可以對他們作見證,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

29 亞伯拉罕說: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

30 他說:我祖亞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到他們那裡去的,他們必要悔改。

31 亞伯拉罕說: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

思想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今天我們讀到的這段經文,應該不是一件「真事」,而是耶穌基督對門徒所說的比喻。經文在16章1節說明:「耶穌又對門徒說…」中間的「又」字,表明與前面一段是相連的,應該屬同一個場境。若我們再「推前」一點,從15章2-3節,我們就讀到這段經文的背景:當時,有很多稅吏和罪人來到耶穌那裏,要聽耶穌講道,但這事看在當時的法利賽人和文士眼裏,他們就顯得極為不滿,並且,私下議論耶穌所作的事。然後15章3節,經文就記載「耶穌就用比喻說…」,之後就一連說出了多個相關的比喻,來回應這些宗教領袖心中對耶穌的不滿。

而進入16章,正如前面說,經文的記載以「耶穌又對門徒說…」開始,作者以一個「轉接」句,表明耶穌轉了他的重心。從16章開始,耶穌針對的問題,似乎是與「財富」有關,所以16章一開始的比喻,就是以一個「財主的管家」切入耶穌的教導。而今天我們讀這段經文的前文,在16章14節,作者說了一句「法利賽人是貪愛錢財的,他們聽見這一切話,就嗤笑耶穌。」明顯的,這句說話成為了今天這個比喻的「佈局」,將這比喻的矛頭直指那些法利賽人,而且是「貪財」的法利賽人。

這比喻中的財主,被描述成為衣著光鮮,並且「天天奢華宴樂」,所「比喻」的,我相信就是那些貪財的法利賽人;而對比著的那位「討飯的」,是一位「有名字」的拉撒路,是渾身生瘡的,相信就是比喻著那些不被法利賽人接納的「稅吏和罪人」。比喻中這兩個角色,是存在著「關係」的,而且關係還非常「密切」,因為當財主吃飯的時候,這位渾身生瘡的,竟然能夠在桌子下等候著財主在桌上掉下來的零碎。和合本的翻譯,其實並未有完全反映當時的情況,新漢語譯本就讓我們看到這財主的「殘忍」:(拉撒路)「指望得財主桌上掉下來的碎屑充飢,但反而是狗來舔他的瘡。」那財主的桌下,不單拉撒路在等那掉下來的食物,還有那些狗在等。但那財主就是讓他們白等,卻不掉下那一丁點兒,拉撒路什麼也沒有,反而那些狗還可以舔他的瘡稍作充飢。而且,那財主更可能以此為樂,那才會有之後的那一幕,拉撒路得安慰,而財主要承受他所行的惡之後果。最後,我們更從財主所求的事中,知道這惡並不只是他一人在行,而是他的五個弟兄,都是「一擔擔」的。耶穌或者就是在此指明那些法利賽人,其實是整群一同行惡,沒有儘好他們得著神給他們的身份所要行出來的責任,甚是他們引以為傲的「摩西與先知的話」,其實也沒有透過他們成為整個民族的福氣,相反,他們卻是那「粉飾的墳墓」,將要面對那裏面死人的骨頭被顯露出來的一刻,面對那公義的主之審判了。

默想

我們深相信神是厚賜百物的主,祂願意我們都能得著祂賜與我們的福氣。但我同時相信,神同樣將對等的責任賜與我們,使我們能因著所領受的福,成為更多人的祝福。今天,我們又領受了多少?神又賜與我們教會什麼?我們有沒有好好的運用這些所得的,叫世人同樣因著我們領受的福,看見神的豐盛,從而使他們也一同嘗受神豐富無比的福?

現在讓我們安靜,你檢視一下你從神那裏領受了多少?神賜與你有多少豐足?神又賜與你多少恩賜?你又沒有好好運用,將這些福氣成為神美好的見證?

禱告

主啊,感謝祢應許我們,祢會賜福給我們,使我們富足,並且不會加上憂慮。主啊,求祢讓我們能大大經歷祢在我們生命中施與我們一切美善的福,並幫助我們能好好為此感恩,並將祢賜與我們的一切,轉化成為見證祢的動力,好讓這個世界同樣能體會祢的愛,得以嘗受祢的福氣!阿門!

詩歌

人生的福

每日靈修20221231:好見證-回顧

引言

今天是2022年最後的一天,通常在各大電視台,這天晚上都會播放一些什麼「大事回顧」的節目,數一數今年在本地又或是整個世界發生的「大事」,作為整個年度的總結。

回顧這一年,我們教會發生的「大事」其實並不多,但我們在同工團隊感受到的,似乎這是這幾年來最艱難的一年。我們面對的艱難,應該並不是從事工上而來的,因為即使在頭四個月,我們仍是需要關閉教會,只有禮拜日回教會「直播」,在經過了差不多兩年的疫情,我們似乎也習慣了這種「模式」,「自動波」地按過去的經驗轉至「網上」;然後又在解封後很快回復正常。而且,我們更能夠在回復正常後,很快重新啟動我們的重點事工「青少年特區」,而且報名人數也合乎我們預期,以我們現在有限的人手安排,可以處理到的收生。

然而,當一切似乎已變得「從善如流」的時候,我們意會到這事工並不能停留於興趣班與軟性的福音工作,所以我們就在這已進入第三期的青少年特區,在成長時段刻意加強福音工作,直接與他們談聖經故事,又邀請了不同肢體在這群已回來參與聚會一段時間的年青人中,以生命見證來與他們分享信仰。並且加多了與年青人分組的時間,與他們談論生命,談論信仰。

但當這樣加強了福音工作的時候,我們就發現在這群青少年中間,就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落差」了。我其實並沒有直接參與在他們的分組的討論中,但從同工們的分享,我就發現在青少年群體中作這些信仰分享其實並不容易,因為這群從四方八面而來的青少年中,不少都對信仰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追求,在分享時似乎都會是無可無不可的;但更大的問題是,這些青少年人中,有一些會是對信仰有抗拒的,他們就會在分享的時候說出非常負面的話來,結果就會影响到那些原沒有什麼的,也會偏向了他們的「負面」中,最後,就會令那些原本希望更多認識信仰,對那些見證分享有感受的,也不敢在分組時分享,結果就令我們的「福音工作」,打了很大的折扣了。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這群青少年中,有一些其實只是家長「逼」他們來,所以他們帶來的「負面」就會更強,所以我們經過商討後,就打算明年上半年先暫停一下青少年特區,不再以「興趣班」作招徠,而是更明正言順的以「生命成長」作為主題,叫這群青少年自己作決定,是否在沒有興趣班的情況下,繼續在教會尋求生命的意義。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冒險的轉變,是一場從「量」轉向「質」的冒險。

這個新計劃仍是在報名階段,再過一、兩個禮拜我們就大概會知道這「質」會留下多少。但無論如何,我相信我們是走在正確的方向,因為我確信,真正能吸引生命的,並不是那些免費的興趣班,而是那能真正叫生命得著改變,耶穌基督的真道。今天我們讀的經文,保羅就是對那在傳福音的事上經歷著艱難,他的屬靈兒子提摩太作出的最後鼓勵。保羅對提摩太的鼓勵,我深深相信,也能成為對同樣面對著艱難的我們,從上而來的力量,使我們能帶著信心繼續被主使用。

經文 : 提摩太後書4:1-8

1 我在 神面前,並在將來審判活人死人的基督耶穌面前,憑著他的顯現和他的國度囑咐你:

2 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

3 因為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師傅,

4 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語。

5 你卻要凡事謹慎,忍受苦難,做傳道的工夫,盡你的職分。

6 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

7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8 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

思想

提摩太後書,很多學者都認為是保羅最後寫出的一封書信,因為本書接近尾聲的時候,從四章6節開始,保羅一再提及他在獄中的經歷,並表示已沒有獲釋的希望。提摩太後書是使徒保羅的遺囑。而教會傳統相信保羅是在當時羅馬帝國暴君尼祿王的迫害之下,於羅馬殉道的,所以學者相信提摩太後書是保羅在羅馬被囚的時候寫出的最後一封書信。

保羅在這封書信中寫出了一個現實,就是「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要留意保羅在說出這個現實之時,似乎是以一個「未來式」表達的。3節一開始時,保羅以一個「時間標記」,指出「時候要到」,當中的「要到」這個動詞,在原文就是「未來」式的。或者,保羅在面對著逼迫的時候,就預視到將更大的艱難要來到之時,人就會離棄真道,情願享受當下之樂,而拒絕面對生命的問題。這似乎就是保羅在這裏接著指出的「隨從自己的情慾」,只聽自己喜歡聽的,好讓自己的私慾能得著滿足。

但保羅在這裏對提摩太的勉勵,就是要他確信,神的審判必然會來到,所以要他「無論得時不得時」,也要堅守傳道的崗位,更要忍耐著那被拒絕的難受,而且要「凡事謹慎」,作好傳道的工。要留意的是「謹慎」這字,在原文中應該是「節制」、「清醒」的意思。或者,當面對著有人拒絕信仰的時候,提摩太也會發現在世界中可以有更「吸引」人的方法,或者可以「轉一個形式」用來重新吸引人進入信仰。然而,這其實正正是一個誘惑,以為神的真理並不及得上世界有的方法。所以保羅就要提醒提摩太,要「節制」、要「清醒」,看清什麼才是真正的生命之道,並且要時刻警醒,讓純正的道成為唯一吸引人的核心。

默想

今天,在2022年的最後一天,我們又會如何回顧過去這一年發生在我們中間的大事?我們在我們的屬靈生命,在我們的事奉,在我們為主作的工,這一年有多少進步?當我們檢視我們的教會的時候,又是否一所「吸引」人的教會?我們又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

現在讓我們安靜,你自己也回顧一下你的生命,是否有什麼大事發生過,可以成為你的見證,讓別人看見神在你的艱難中,所作的大作為,叫人能夠被你的生命見證吸引,讓人在你身上看到那純正的道理所發揮的功效?

禱告

主啊,感謝祢一年的看顧,叫我們在艱難當中,仍能好好持守信仰,並懷著對祢的信心,為祢作工,傳講真理的道。主啊,當我們在傳道的工夫上面對著艱難,求祢讓我們能「謹慎」,並全然相信祢的道才是能對生命帶來真正改變的真理,並讓我們無論得時不得時,也專心傳講真理,叫人在我們身上看見祢純正的道帶來的能力!阿門!

詩歌

無論得時不得時

每日靈修20221224:好見證-神的見證

引言

明天就是我們聖誕浸禮的日子,參與浸禮的弟兄姊妹,上主日也成功通過了問信德,在執事和同工的“考問”下,清楚表明他們的信仰,並是在明白浸禮的意義下,公開進行此禮儀。

浸信會傳統,浸禮的意義在於公開的見證,當中是與自己得救與否完全沒有關係。所以,浸禮班其中談及救恩的一課中,我們就分享了羅馬書10章10節的那句我們經常使用的“金句”,指出人只要“口裏承認、心裏相信”就可以得救,這也是問信德中,其中一個“標準答案”。而另一個“標準答案”,也是我在問信德前會多次在課堂中提醒弟兄姊妹的,就是浸禮所代表的,就是要“與耶穌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復活”。因此,浸信會傳統的浸禮,是“全身入水”的浸禮,因為我們是以全身入水來象徵“埋葬”,並以從水中上來象徵復活。所以,明天的浸禮,我在施禮時,會於受浸者浸入水前,先說出前半句的,“與耶穌基督同死同埋葬”,然後就讓受浸者全身浸入水中,再在拉他上來的時候,說完下半句“必與基督同復活”。另一方面,我在浸禮班中也會與同學分享之前我在一次培靈會中聽過我神學院長曹院長的分享,指出浸信會傳統,要求受浸者全身入水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當人浸入水中的時候,是沒法呼吸的,所以我們就會以此來輕輕體驗“死”的感覺。當然,除非我會將受浸者壓在水中,直至也掙扎,才將他拉上來,否則這浸在水中體驗死的感覺,仍會是十分“輕微”的。

其實,真正代表耶穌基督的死,應該不是水,而是血。而象徵耶穌基督流血犧牲的,不是在浸禮,而是在基督新教的另一個教會禮儀–主餐禮當中。所以,浸禮班有另一課是談及主餐禮的意義的。雖然在問信德的標準問題中,並不會問到這方面的問題,但我在談及主餐的那一課裏,其實所花的時間絕不會比其他的內容少,特別是有關血在整個出埃及傳統中,那在逾越節中代贖的意義。所以,與耶穌基督同死,那血的意義,其實有可能比在水中不能呼吸的意義來得更大。因為,若浸禮的意義是公開見證,與得救與否完全沒有關係,那與得救有關係的,就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那代表著代贖拯救,逾越節羔羊的血,與自己生命何干的問題。因此,這次浸禮班中,我們就在討論救恩的那一課中,花了好一些時間來分享另一句十分重要的經文:“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以此來提醒大家,當我們只是口講信耶穌,耶穌其實可以只是一位在人生命以外,對自己的生命完全沒有影響的“他者”,唯有真的讓耶穌基督成為那位“內在”於我們生命,掌管我們生命的主,我們才真的“有了神的兒子”,才真的有永生,才是在浸禮中與耶穌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復活”,在眾人面前作出真實的見證。

今天我們讀到約翰壹書的經文,裏面就很有浸禮的影子,也有提到見證,但當中更重要的,卻是關乎我們真正得救,耶穌基督的血所成就的救贖。

經文 : 約翰壹書5:6-12

6 這藉著水和血而來的,就是耶穌基督;不是單用水,乃是用水又用血,

7 並且有聖靈作見證,因為聖靈就是真理。

8 作見證的原來有三:就是聖靈、水,與血,這三樣也都歸於一。

9 我們既領受人的見證, 神的見證更該領受了,因 神的見證是為他兒子作的。

10 信 神兒子的,就有這見證在他心裡;不信 神的,就是將 神當作說謊的,因不信 神為他兒子作的見證。

11 這見證就是 神賜給我們永生;這永生也是在他兒子裡面。

12 人有了 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 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

思想

在新約聖經中三封約翰書信,其實並未有像其他書信一樣標明寫信的是誰,只是在約翰二書和約翰三書中,寫信者將自己稱為「作長老的」,所以我們未能確定這三封書信的作者是誰。只是教會歷來認為這三卷書都是使徒約翰寫的。另外此書信的內容、措辭、觀念與約翰福音相似,學者多同意這三卷書信與約翰福音是由同一作者寫成。而約翰福音又與其他三卷對觀福音有很大的不同的地方:約翰福音使用了很多「象徵符號」,以隱喻的方式來作不同的表達,例如「光」、「水」等等。

所以,今天我們讀到的這段來自約翰壹書的經文,就出現了這類「象徵符號」,也就是在約翰福音中也曾出現的「水」和「血」。作者在這裏似乎非常鄭重的指出耶穌基督是「同時」以「水」和「血」而來,然後再加上「聖靈」成為「見證」;但最後卻又指出,「水」、「血」、和「聖靈」三者都指向同一個目標(也就是和合本翻譯為「歸於一」在原文的意思)。那到底「水」和「血」在這裏代表的是什麼意思?歷代以來,學者並沒有一致的理解。若以貼近當時教會受著諾斯底主義的衝擊,認為在十架上死去的耶穌並不能是神,只能是人這背景,那麼「水」所代表的就很大可能是耶穌的浸禮,而「血」則是代表耶穌十架上流血受死。約翰要指出,耶穌從在約旦河接受浸禮開始祂在世的使命,到祂走上十架,流血捨命,並且復活升天,完成救贖使命為止,都是同一位基督,是神差派,與神同等的彌賽亞。

而約翰所持的理據,是這是神自己親自的見證。這其實可以從耶穌受浸時,有聲音從天上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看到;再者,在登山變像的事件中,當耶穌和摩西、以利亞在談論祂去世的事情時,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然後又是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祂。」甚至耶穌在十架上斷氣的一刻,雖然沒有說話,但神卻藉著地大震動、磐石崩裂,叫當時聽見這些聲音的百夫長和一同看守耶穌的人,從他們口中也講出了「這真是神的兒子了」。我相信,這些都是約翰在這裏所指的「神的見證」。最後,約翰在這段經文的小結中,再指出神這見證的實在意義:「這見證就是 神賜給我們永生;這永生也是在他兒子裏面。」當我們有耶穌基督在我們生命中,我們就能得著永生,在永恒國度中,得以與愛我們的主,也和彼此相愛,神的國度中每一位神的兒女,永遠同住,永不分離。

默想

其實,今天晚上就是平安夜,記念耶穌基督馬槽降生的日子,也是道成肉身開始的一刻,神的見證的啟始點。那是實實在在真實有力的見證,「我們既領受人的見證, 神的見證更該領受了」。今天,我們會如何渡過這一夜?我們會否為著有耶穌在我們的生命中,而在平安夜感謝我們的神;當今天晚上我們教會會以耶穌基督的降生來宣講帶來真平安的福音,我們又是否有為其他人都可以有耶穌基督在他們生命中,付上努力?

現在讓我們安靜,就在這平安夜的日子,檢視你的心,看看耶穌基督是否有降生在你的心中,有祂住在你裏面,使你能過著一個有永生盼望的人生?

禱告

主啊,感謝祢在平安夜的晚上降生為人,謙卑的在馬槽中降生,叫我們看見神的救恩在人間,使一切願意接受的人,都可以讓祢進入我們的生命中。主啊,求祢讓我們常常儆醒,有祢在我們的生命中,叫我們能帶著永生的盼望,肩上祢給我們的使命,讓未信的人也能打開心門,讓祢進入他們的生命中!阿門!

詩歌

我需要有祢在我生命中

每日靈修20221217:好見證-嫉妒

引言

嫉妒到底是什麼?有一位心理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蘇珊.費斯克(Susan Fiske)和同事研究了數十個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進行的心理學實驗,這些實驗結果指出了,人類在評斷他人的時候,往往依據兩個主要原則:能力與親切。缺乏能力又不親切的人,會成為我們藐視的對象;能力高又待人親切的人會受到尊敬;親切但缺乏能力的人會受到同情;能力高但不親切的人就會讓人嫉妒。

以上說的,或者只是為何人會「引人嫉妒」,但對於心存嫉妒者,他的心理狀態到底又會是如何?其實,中文的「嫉妒」,其實在聖經中可能也會有兩方面的理解:舊約中形容耶和華是「忌邪的神」,其實在原文的意思是「耶和華是一位嫉妒的神」(Jealous God)。有一篇文章就是英文去理解「嫉妒」,說「雖然在一般英文的用法上,envy和jealousy兩者經常交互使用,但基本上是不同的概念。jealousy是指不願意把自己已擁有的事物給予他人的情緒;envy來自於他人有你想要、但卻沒有的東西時所產生的情緒。」所以,神是Jeasous God的意思,是出於保護祂所愛的子民,不容邪惡侵擾他們,就像一位愛妻子的丈夫,不容第三者來入侵他們夫妻的關係一樣,所以是正面的;但是envy卻是出於「唔抵得」,甚至可能因「得不著」而情願「一拍兩散」之一種心理狀態,這就是極為負面的。

多年前在一次談及在事奉中出現的嫉妒之證道,當中講員說了一個我認為是有點極端的例子;這例子應該是發生在一所非常大的教會。話說這教會每年都會舉行一個全教會性、規模極大的夏令會。因著教會對這全年最大的聚會之重視,多年來一直都是由這教會一位極為資深,極富安排大型聚會經驗的教會領袖帶領籌備,而且在他的帶領下,每年的夏令會都十分成功。但有一年,教會的堂主任認為是時候讓一些年輕,但同樣有恩賜的肢體嘗試帶領籌備的工作,所以在那年就和那位一直負責籌備的資深教會領袖說,他可以休息一下,並希望他能與堂主任找來的那位年輕肢體分享一下經驗,扶助他,讓夏令會可以順利舉行。但是,當這位資深教會領袖知道這事後,竟然就對其他會友說:「就看堂主任在沒有我的情況下可以「攪」一個甚樣的夏令會出來。好呀,你就比那年輕伙子攪,我就用我的影響力呼籲其他人不要參與,看你們訂了的那些房間如何處理!」這樣的心理狀態到底是什麼的一回事?那到底是envy或是Jealous?這位資深領袖過往的事奉,到底是為了誰作,又是為什麼而作?

今天我們繼續讀使徒行傳,就讀到了使徒在第一次佈道會得著大大成功之後,引發了那原來支配著耶路撒冷中猶太人宗教事務的宗教領袖,一段明顯是envy–負面的嫉妒的事。

經文 : 使徒行傳4:13-21

13 他們見彼得、約翰的膽量,又看出他們原是沒有學問的小民,就希奇,認明他們是跟過耶穌的;

14 又看見那治好了的人和他們一同站著,就無話可駁。

15 於是吩咐他們從公會出去,就彼此商議說:

16 我們當怎樣辦這兩個人呢?因為他們誠然行了一件明顯的神蹟,凡住耶路撒冷的人都知道,我們也不能說沒有。

17 惟恐這事越發傳揚在民間,我們必須恐嚇他們,叫他們不再奉這名對人講論。

18 於是叫了他們來,禁止他們總不可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

19 彼得、約翰說:聽從你們,不聽從 神,這在 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吧!

20 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

21 官長為百姓的緣故,想不出法子刑罰他們,又恐嚇一番,把他們釋放了。這是因眾人為所行的奇事都歸榮耀與 神。

思想

昨天我們讀了使徒行傳二章,當門徒領受了耶穌應許的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叫他們大得能力,說出了別國的語言,然後就吸引了當時因著五旬節來到耶路撒冷守節朝聖,已移居外地的猶太人。彼得就以一段引用自約珥書的,帶著警告的應許,開始了初期教會第一次佈道會的宣講。因著神話語大能的原因,這次佈道會「門徒約添了三千人」(2:41),教會有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除了宣講的力量外,聖靈更讓彼得得著「神蹟醫治」的能力:進入第三章,彼得「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一位生來瘸腿的,起來行走。當眾人都希奇、驚訝,並不期然因著耶穌基督的名而出現的神蹟而高聲讚美神時,彼得就把握了這機會,「就地」舉行了第二塲「即興」的佈道會,宣講耶穌基督復活的道,最後更作出呼召,呼籲群眾要回轉,離開罪惡。這次「即興」的佈道會,比第一場佈道會更為成功,4:4記載「聽道之人有許多信的,男丁數目約到五千」。

這兩場佈道會的成功,結果就惹動了當時的宗教領袖極大的關注。其實,四章一開始,作者在記載五千人信主前,於1-3節,作者已記載了當時的宗教領袖,包括祭師們和守殿官,再加上撒都該人,一同來到佈道會的場地,下手拿住他們,將他們帶到宗教領袖的根據地,公會當中,關押了他們一晚。第二天早上,公會的領袖們就齊集,要以他們宗教的權柄來審判使徒們。然而,在今天我們讀的這段經文的前文,經文記載彼得他們被聖靈充滿,毫不畏懼,在眾宗教領袖面前宣講耶穌基督的道。所以,進入今天這段經文,我們讀到這些宗教領袖也「希奇」他們的膽量,更認出他們原是「沒有學問的小民」,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以致他們手所作的,他們都清清楚楚的認定是「一件明顯的神蹟」。然而,他們已被嫉妒充滿了的心,完全看不到這些事情已令神大得榮耀,看見使徒們手所作的神蹟,並因著彼得的宣講,眾民都真誠地讚美神,這些實是祭師們的服事應該極期望見到的成果。但是,宗教領袖的嫉妒,使他們竟要運用他們的權柄來「壓下」彼得他們「成功」的服事,漠視神透過聖靈在使徒們身上的大能。他們最後只能無力地「出言恐嚇」,然後就把使徒們放了。但結果並不影響神要在使徒們身上要顯出的榮耀。作者最後的一句總結「眾人為所行的奇事都歸榮耀與神」,就讓我們清楚看見神奇妙的作為了。

默想

今天我們在事奉中曾否心生嫉妒?甚至不惜用手段來影响其他人得力的事奉?另一方面,我們又是否經歷過聖靈充滿,在面對壓逼、挑戰的時候,仍能因著聖靈在我們中間,可以毫不畏懼的,認清我們依靠的是聖靈的能力,然後把握任何機會向人宣講耶穌基督復活的福音?當我們因著聖靈的大能而經歷成功的時候,我們又應該如何反應?

現在讓我們安靜,回想你過去生命中,是否曾出現過負面的嫉妒?若有的話,這刻就求主幫助你,得以離開這無益的感受。然後再求聖靈充滿你,讓你可以得著力量,把握一切機會傳揚耶穌基督復活的福音,然後一同歸榮耀與神。

禱告

主啊,求祢保守我們的心,能以祢的國度為念,好好的把握一切機會傳揚主道,領人歸主。主啊,當我們見到別人的事奉能帶來很好的果效,求祢讓我們以感恩的心向祢稱謝,並以他們為榜樣,走向更好服事祢的路,更能一同將榮耀歸祢!阿門!

詩歌

高舉祢是我神

每日靈修20221210:好見證-領人歸主

引言

前幾次的靈修中,有兩次提到我在浸禮班中講到有關浸信會信仰傳統特色,今天要講第三次,但今天我說的並不是浸信會傳統中的信念,而是一個在宗教改革時,由迦爾文提出的一個極富爭議的信念,而這信念應該是會對浸信會傳統中其中一個重要的教導帶來一點衝擊的信念,這信念就是“預定論”。

在浸禮班中,在浸信會信仰傳統特色的一課之課程材料中,詳列了差不多十點浸信會傳統持守的信念,其中當然包括“信而受浸”、“信徒皆祭師”、“唯獨聖經”等等。而其中有一點是“著重傳福音”,我就是在說到這點的時候,聯繫到“預定論”帶來的衝擊。迦爾文的預定論,簡單一點來說,就是神擁有絕對主權,所以祂已預定了誰會得救;而且,之後還發展出“雙重預定論”,即是神甚至預定了誰不能得救。當然,迦爾文這信念背後的理論不是這樣簡單,若要進深認識就要看很多不同的神學書藉,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但他這理論會引發一個問題,就是神既然預定了,那我們還需要傳福音嗎?若那人是預定了得救,我們不去傳,他豈不也會得救?相反,若神早已預定他不能得救,我們所作的,豈不全是枉然?

記得我有一次引用了郭文池牧師的證道,指出中國人的宗教觀念,是完全“實用主義”的信仰,即是任何信仰踐行都是以“結果”為本,若不會帶來結果的事,就不應花力氣去作。其實,上面的看法,其實也有一點“實用主義”的想法在其中。郭牧師其實在另一個我也曾提過的講座“祈禱能否改變神的計劃?”,他在那講座提到的信念,其實正好叫我們相信,即使神是預定了的,我們所作的也不會是枉然的。郭牧師指出,即使神有祂預定好的計劃,但祂其實同時也“預”了人參與的部份,而祂會等候那參與的人之出現,然後祂預定好的就會按祂的旨意成就。所以,這是一個“合作”的過程,神希望透過人的參與,讓祂所成就的事變得更美,更重要的,是能在整個過程中,讓更多祂所愛的兒女得著福氣。所以,按著郭牧師的理論想下去,即使祂已預定了誰人不信,我們向那些祂預定了“不信”的人傳福音,其實也可以成為我們的福氣。

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不用理會是否神的預定,而是只要努力去傳,將人帶到神的面前。而我們所作的,其實也只是神救贖計劃的其中一小部份。當然,我們仍是十分希望自己作的是收割者,親自看見所傳的人接受福音;但我們更多時候可能是撒種的,或是栽培的,未即時看見收成的。但這些過程,其實也是十分重要,也同樣是與神同工的經歷,我相信將來也是會與收割的一同得著喜樂,得著獎賞。

今天我們讀的這段敘事,正正就讀到一段“收割”的經歷,是我們十分熟悉的“撒馬利亞井旁婦人”的撒種後,收割的一幕。

經文 : 約翰福音4:39-42

39 那城裡有好些撒馬利亞人信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見證說:「他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

40 於是撒馬利亞人來見耶穌,求他在他們那裡住下,他便在那裡住了兩天。

41 因耶穌的話,信的人就更多了,

42 便對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是因為你的話,是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

思想

我們十分熟悉的金句:「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就是來自今天我們讀的這小段落經文的前文,也就是整個「敘事段落」的大故事之中。撒馬利亞井旁的故事,就是有一位相信是被邊緣化了的外邦婦人,為著要避開其他人,就選擇了在烈日當空的「午正」來到那井旁打水,但這卻讓她遇上了耶穌,並因而得著那從她裏面湧流出來的活水,生命也因此得著極大的更新。前文有關耶穌與這撒馬利亞婦人的對話,結束在那重新得救的婦人,即時留下了她用作打水的罐子,並回到她原本刻意要避開的城裏的人,向他們作見證,指她自己很大可能遇見了基督。那些聽見她見證的「眾人」,就「出城,往耶穌那裏去」。

但是,當大家都期待著看到那些城裏的居民,見到耶穌後會發生什麼事,約翰福音作者非常特別的加插了31節至38節,一大段耶穌基督與門徒的對話。耶穌基督從「食物」,一下子將話題轉到了「莊稼已熟,可以收割」,並且帶出了在收割的時候,「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這歡樂的景象。然後,耶穌就引用了一句經文中形容為他們當時的「俗語」,說「那人撒種、這人收割」,以當時的人熟悉的景象作為比喻,直接指向傳福音的整個過程。

接著,約翰福音的作者才再次回到那群「出城」找耶穌的群眾。今天我們讀的小段落,一開始作者就非常簡單的說出事情的結果:「那城裏有好些撒馬利亞人信了耶穌」,而且還指出他們的信是來自那婦人向他們作的見證。而且,這些人的「信」更引發了那城的人來邀請耶穌前往他們中間居住,並且因著他們能親耳得聽耶穌的話,「信的人就更多了」。但是,最後一句經文告訴我們,那更多的人的相信,並不是因著那婦人所說的話,她所作的見證其實也只是一道橋樑,將那些群眾一步一步的引到耶穌基督的面前,更加是一步一步的迎接耶穌基督進入他們中間。最後他們「知道這真是救世主」,全是因著他們親自聽見了耶穌基督的話,是源自神話語的大能。

默想

身為浸信會教會,又身為浸信會的信徒,我們應該要秉承先賢承傳下來的信念,熱心傳揚福音。但其實這並不單單是因為浸信會信仰傳統的教導,而更是耶穌基督在大使命中給我們作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所要肩承的使命,就是使萬民作主門徒。今天的經文告訴我們,為主作見證,其實是一個未信者能前來親近耶穌的一道橋樑,是他們信主歷程的一部份。所以,即使未有即時的果效,我們為主作的,總不會是徒然的。我們要作的,就是盡本份的將人帶到神話語的面前,然後讓神話語的能力成為他們的呼召,叫他們最終得以一同找到生命的活水,得著永生的盼望。這個平安夜,我們將會藉耶穌基督的降生,在晚會中宣講耶穌基督平安的福音,我們又是否預備好,成為福音的橋樑,將人引領到耶穌基督面前,叫神大能的話語更新你身邊未信的親人、朋友?

現在讓我們安靜,想一想在你的信仰生命中,是否已得著生命的活水?這活水有沒有在你生命中湧流,成為神的見證,並讓你的見證引領人來到耶穌基督的面前,使他們一同得享平安的福音?

禱告

主啊,讓我們能有一顆願意傳福音的心,叫我們無論得時不得時,也能把握機會向身邊的人分享見證,引領人來到祢的跟前,親自聽見祢大能的話語,並得以回轉歸向祢,生命可以經歷更新改變,得到祢所賜永生的盼望!阿門!

詩歌

引人歸主

每日靈修20221203:好見證-以善勝惡

引言

「報應」,原應該是一個來自佛家的思想,是來自他們的「業」觀,其遵循的是佛教的「因果論。這思想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無論是行善或為惡,都會得到相對的回應,稱爲「報應」。而有「輪迴」觀念思想的佛教,會將這個報應放了在「輪迴」的過程,所以,當世行善的,後世將會「升級」,輪迴為人,但是當世行惡的,輪迴後就會「降級」,變成其他動物。最近台灣有一齣非常受歡迎的電影《月老》,就是以這個觀念拍成的。

報應這觀念,應該也是來自人對「公平」的期望,所以中國人就會有「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的期望。而且,對於惡人來說,或者我們都會期望他們得到的,是他們要受到十倍百倍的報應,而且,最好是當世就受報;當受過那惡人行惡帶來的傷害的,見到那惡人受報,就會「大快人心」,甚至有句說話說:「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就例如那些對父母不好的子女,人也會有一個渴望,就是當他們後來當父母後,他們的子女會同樣對他們很差,好讓他們承受之前的惡行,成為他們的「報應」。

我們的信仰,其實也是講報應的,保羅其實也不止一次指出,將來人要在基督的審判台前,或善或惡受報。但我們在以「愛」為核心的信仰,我們是否就是抱著上面所說的傳統中國人觀念,來看我們信仰中的「報應」?對著惡人所行的,我們是否期待著即使他不是在當世受報,也期盼著他在神的審判中,受回他行的惡事的回報?

昨天我又聽了郭文池牧師的一篇道,這篇道的講題是「從上帝眼光看歷史」。他講的是創世記中一段很長的經文,是有關約瑟被賣埃及的那段舊約歷史。感動我的,並不是郭牧師的釋經,而是在證道最後,他以他成長歷程中,發生在他家中的一件「惡事」之例證。郭牧師的一家是「牧者世家」,說的是他的六兄弟姊妹中,包括郭牧師,成長之後都是奉獻作全時間服事主的牧師傳道。我們或會以為,這是因為他的父母是十分敬虔,然後才教出這樣敬虔的後代。但郭牧師說,他的父親其實是一位十分不好的父親,他聽他媽媽說,他們原本應該有九兄弟姊妹,只是第一位出生後不久就離世,而另外他也有兩位家姐,在家鄉時已賣了給別的家庭。他說,這可能是出於他父親「重男輕女」的思想,所以對女兒是很差的。後來他們一家來到香港,過著的也是非常艱難的日子。所以,在一段時間後,他的父親又故技重施,要將郭牧師的一位姊姊送給別人,就在她姊姊出生後不久,他就嘗試找人家將女兒送出。然而,郭牧師說,由於他姊姊的膚色比較黑,所以當他父親將她拿到其他人家時,那些人一看她如此黑,就不願意接收。後來他家姐知道了這件事,她就知道了原來她「送給人也沒人要」,這實在給她帶來極大的傷害。但悲慘的事不止於此:後來她再大一點,父親又再一次重施故技。而且,吸收了上次失敗的經驗,父親今天就將他送給一個印巴藉的家庭,結果她就「被賣」了。後來,是兩位哥哥知道後,即時上門,幾乎和他們打架,將妹妹搶回來。郭牧師然後就問:她家姐成長後,到底會如何待父親?是否將他送去印度?郭牧師分享,她姊姊後來也是一直受著父親的惡待下,艱辛地成長,更在父親反對下繼續讀書進修。郭牧師問過自己,若他是姊姊,在長大後到底會如何待他的父親?他說,這筆賬實在太容易計,明顯的是一面倒的錯。但他姊姊卻是因著這些不幸的經歷,成為他家中最早認真信主的,她的生命經歷很大的改變,並可以真實的原諒父親。姊姊後來成為一位非常正面、樂觀的牧者。而且在父親晚年的時候,成為一位最能與父親講心事,關心父親的兒女。雖然郭牧師沒有說,但我相信,每當姊姊與父親談心事,說到早年要將姊姊送走的這件事的時候,父親的心中應該會是充滿羞愧和歉疚的。而且,後來父親也信了主,他已移民多年的姊姊更在父親安息禮前後兩次回來。郭牧師說,這就是福音的大能。

我不知道,當大家聽完郭牧師的分享後,會如何看「報應」?比起送他父親去印度,來報那賣女的應,女兒後來因信主而來的轉變,並那「以善勝惡」帶來的後果,豈不更是神公義的彰顯?今天我們讀的詩篇,當中就有一位受盡惡人傷害的,如何在面對著傷害中,仍能用「以善勝惡」的心,來「論說神的公義」。

經文 : 詩篇35:24-28

24 耶和華─我的 神啊,求你按你的公義判斷我,不容他們向我誇耀!

25 不容他們心裡說:阿哈,遂我們的心願了!不容他們說:我們已經把他吞了!

26 願那喜歡我遭難的一同抱愧蒙羞!願那向我妄自尊大的披慚愧,蒙羞辱!

27 願那喜悅我冤屈得伸的歡呼快樂;願他們常說:當尊耶和華為大!耶和華喜悅他的僕人平安。

28 我的舌頭要終日論說你的公義,時常讚美你。

思想

詩人在這篇詩篇中經歷著的,是被惡人不斷攻擊,受盡冤屈的處境。而今天我們讀的,是這首詩篇的最後一個段落,是詩人在經歷了波浪般的心情反覆後,最後向耶和華的禱告及「立願」。

在26節,我們讀到詩人是在「遭難」,而且有人向他「妄自尊大」,就是令他被壓,甚至有可能是經歷語言暴力。所以,我們在27節讀到詩人其實經歷著很大的冤屈。其實,在這首詩歌最開始的段落,詩人花了很長的篇幅來描述他那時的心情,甚至會希望他的敵人有「現眼報」的想法。在第8節,詩人說:「願災禍忽然臨到他身上!願他暗設的網纏住自己!願他落在其中遭災禍!」這實在是非常真實,也是非常「自然」的反應。然而,13-14節,詩人卻似乎經歷了一個極大的改變,當中說到當他的敵人「他們有病」的時候,他倒穿麻衣、禁食,更表達出「我這樣行,好像他是我的朋友,我的弟兄」。詩人似乎因著他的信仰,表現出「以善勝惡」。

所以,到今天這最後的一個段落,我們讀到詩人將眼目全然放了在耶和華公義的手中,雖然26-27節仍有一點「報應」的味道,但詩人表達的已不是那種「現眼報」式的,不是要他們「受返自己所做的」「報應」。相反,詩人心中的願,是要他們感到「抱愧蒙羞」,有一點為所行的惡感到後悔,覺得羞恥的感覺。或者,詩人在經歷了心情的改變,從一股怒氣,轉化為「以善勝惡」後,他就更清楚的體會什麼是神的公義。他知道神的公義並不是以「報應」來「懲罰」,而更多是要人知道自己行惡後,能「離惡行善」,而這也成為了詩人經歷過後的心願,並因著這經歷而可以「終日論說你的公義,時常讚美神」了。

默想

其實,聖經清楚的告訴我們「神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今天當我們經歷惡人行惡時,我們是否也應該抱著神的心願,同樣盼望那些行惡的人可以回轉,離惡行善?而這是當我們仍懷怒時,沒可能做到的事。唯獨我們自己也經歷轉變,能將那種希望對方「現眼報」的心,轉化為「以善勝惡」的行動時,才能真誠為對方的回轉禱告,並且能因而見證神的公義,神的大能,叫那行惡的最後抱愧蒙羞,真誠悔罪。

現在讓我們安靜,想一想,你是否有經歷著被壓、甚至是語言暴力的傷害?你是否有感到受冤?你有否希望那些傷害你的人「現眼報」?今天的詩篇,甚至是郭牧師的見證,有否為你帶來什麼改變,叫你可以為主作好見證,經歷祂的公義?

禱告

主啊,當我們被攻擊,感到有冤屈的時候,求祢讓我們知道祢是公義的主,是掌管一切的神。主啊,求祢讓我們能相信祢的公義,但更相信祢的慈愛,求祢讓我們能因著祢的愛,可以將心中的怒氣和冤屈,慢慢經歷轉化,最後能以善勝惡,以善來成為祢美好的見證,叫那行惡的能被改變,因著抱愧蒙羞而得著回轉!阿門!

詩歌

以善勝惡

每日靈修20221126:好見證-信念、信仰

引言

信念是什麼?維基百科定義,“信念是一種態度,認為某些事情是某個樣子,或者關於世界的某些命題是正確的。”我找到一篇文章,題目叫“信念,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文章中指出信念如何為人帶來前進的動力。作者指出“只要心存信念,困難和挫折便都無法阻攔我們奮進的腳步,無法挫敗我們那顆堅定不移的心。信念,它是錘鍊我們鋼鐵意志的熔爐,也是造就我們前進不餒的意志,更是一種不屈不撓的堅持。擁有信念,就是擁有一份上足了發條的動力,不畏艱難險阻,一心只求抵達目標。我們不可能做什麼事都做得十全十美,但只要我們懷著堅定的信念,竭盡全力地去做,便也算無愧於心。”

但是,“信念”有一定程度是基於自己所認知的,是一種基於“知識”而來的力量。維基百科有一段十分藉得我們反思的說話,在“信念”的條目中,有一句說話:“知識是信念的一種, 被定義為被證實的真的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而在當中,更將“知識”與“信仰”所帶來的“相信”作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比較:“相信可以進一步區分為:信仰相信和知識相信。 知識相信含意中,相信某事就意味着認為其是正確的。相信一件事就是單純通過思考。”因此,“知識的相信”所基於的就是自己的思考過程,並不斷追求以“驗證”來加強這種來自“知識”的相信。但是,由於人是有限的,也是充滿偏見的,所以來自“知識的相信”,也是極為有限的。

維基百科中,也有對“信仰”與“信念”作出對比,指出“信仰與信念的區別在於,信仰是對某事或某人的一種強烈的堅定不疑的信念,處於難以被客觀證據和理性分析而改變心理狀態。信仰常用於宗教語境, 是指對宗教的一種神聖的信念。 信念在沒有達到信仰所具有的強烈的堅定不疑的心理狀態下,是容易被客觀證據和理性分析而改變的。 信念所意味的的信任程度可能不如信仰的信任程度那麼強烈。”所以,基於信念(belief)而來的力量,並隨之帶來的行動,雖然可以很強,但其實也是有限的,是受制於人自己的限制的;唯有來自信仰(faith)的力量,是來自無限的神,才能真的成就一切在人眼中看為沒有可能的事。

今天我們讀的,是保羅對他的屬靈兒子提摩太所寫的書信中,一段“語重深長”的勉勵說話,當中他就提到提摩太的“信仰”。

經文 : 提摩太前書6:11-16

11 但你這屬 神的人要逃避這些事,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

12 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

13 我在叫萬物生活的 神面前,並在向本丟彼拉多作過那美好見證的基督耶穌面前囑咐你:

14 要守這命令,毫不玷污,無可指責,直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

15 到了日期,那可稱頌、獨有權能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16 就是那獨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裡,是人未曾看見、也是不能看見的,要將他顯明出來。但願尊貴和永遠的權能都歸給他。阿們!

思想

提摩太前書是一封「教牧書信」,是保羅寫給他的「屬靈兒子」提摩太一封個人的書信。學者相信提摩太前書是保羅在羅馬第一次被囚釋放後,並於再次於羅馬入獄前那幾年時間寫成的。當時,保羅把提摩太留在以弗所後,前往馬其頓,就在那裏寫下提摩太前書。保羅寫這書信的目的,當然就是要勉勵剛「出道」不久的年輕傳道人提摩太,教導他如何好好肩承神給他牧養教會的使命。所以,這封書信充滿了勉勵和勸告,是一位滿有經驗的老牧者向他心中親愛的兒子重要的囑咐。

今天我們讀到的第6章,是整篇書信結尾的部份。在6章的前半章,保羅提到好一些作為傳道人的品格問題,並指出好一些對傳道人的「引誘」,包括「自高自大」、「爭辯言詞」,甚至是「貪財」等等。所以今天我們讀的經文,一開始保羅就為前面一大段「負面」的事情,作了一個小結:「但你這屬 神的人要逃避這些事」,然後指出一位帶領教會的傳道人,要為所牧群羊樹立的好榜樣,就是「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

而作為領受呼召的傳道人,保羅在接著一段極大鼓勵性的叮嚀中,在12節他就提醒提摩太他是以一個怎麼樣的根基支持著他為群羊活出「好榜樣」。和合本將保羅開宗明義的那句提醒譯成「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但原文中「真道」這個字其實是pistis,亦即是「信仰」,也就是我在引言中所說,那並不是基於自己的知識而建立的「信念」,而是基於對所信的對象一份絕對信任而來的力量。因此,保羅接著就提到耶穌基督,也就是他們絕對信任、信靠的對象,並以等候主耶穌基督再顯現的極大盼望,成為他的動力,去作好見證。當提摩太能夠從「信仰」中得著那無限的力量,從而能夠得力「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他的好見證就能成為極大的感染力,讓他成為一位逐步成熟,能被神更大使用的工人了。

默想

或者我們會想,今天我們讀的經文,是保羅對一位年輕傳道人的叮囑,是對一位有「特別呼召」的人所說的話,對我們當中的「平信徒」並不適用。但是,今天我們信仰中其中一個重要信念,就是「信徒皆祭師」。基本上,並不存在「平信徒」這個身份,因為每一個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的,都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更是神的兒女。我們都從父那裏領受了相同的使命,就是要為神作美好的見證。而且,我們更有耶穌基督,作為「初熟的果子」,成為了我們作見證的典範。因此,今天我們正正就要基於我們對耶穌基督的「信仰」,全然信靠祂賜與我們的能力,好好成為祂的見證,更大的被神使用。

現在讓我們安靜,並檢視你所相信的,其實會否只是「知識相信」,處處尋求「驗證」,但卻其實並沒有真實經歷過「真信仰」中的「真信靠」,以致你所信的,其實是隨著自己的軟弱,不斷浮浮沉沉,更不能為主作好見證呢?

禱告

主啊,求祢幫助我們能因著完全信靠祢,可以得著「真信仰」,使我們的信心是立在祢完全穩妥的磐石上,並因著從聖靈而來的無限能力,叫我們能有力的「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成為美好的見證,使祢得著榮耀!阿門!

詩歌

完全信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