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靈修20240423:復活-開聲禱告

引言

「禱告」到底有多少種形式呢?可即時想到的,可以有幾種分類方法:第一,可以是一個人的禱告,又或是在群體中的禱告:第二,可以是開聲的禱告,又或者是不出聲的「默禱」;第三,是禱告的時候,所用的語言,我所指的,是我們平常用的語言,和用方言禱告的分別。若我們以這三種不同的分類作出組合,再加上當中一些細微的分別,我們就可以看出,「禱告」的操練,其實有很多變化,可以是多姿多采的。

我相信,我們大多數的時候,都會是以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禱告,無論是默禱,又或是開聲禱告都是一樣,所以我就不特別去談第三種分類。先說個人的禱告:不知道大家在自己一個人祈禱的時候,是會開聲,又或是習慣默禱呢?開聲和不開聲,在個人的禱告中,又會否有什麼分別呢?在我的經驗中,若只是自己一個人,我大多數的時候,都是以默禱為主。唯有當面對一些比較強烈的情感時,我才會開聲禱告。不記得之前有沒有提過,很久以前,當我還是一位工程經理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因著要處理一單非常棘手的工程,甚至去到一個不知如何處理的地步時,我就常在出門上班之前,在家中跪下開聲禱告,向神呼求。但當相對平穩的時候,就例如現在每天的靈修,我要求主賜給我亮光,我往往就不會開聲禱告,而是在默禱當中,向神傾訴,然後也可以在禱告中有安靜的空間,等候神所似的感動。或者,在個人禱告的時候開不開聲,實在是有其處境性,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景況,就自然會用一種合適的模式。

至於群體的禱告,往往都是在某些聚會中所進行的。而在群體當中的禱告,很少會是默禱(其實是有的,但是,默禱很多時候是等於宣告聚會結束)。群體開聲的禱告,又可以分為幾種:在禮儀聚會當中,就例如崇拜,當中的祈禱,通常會是領禱:由一位禱告的事奉者(很多時候時教牧同工),帶領整個群體禱告,而領禱者必然會開聲祈禱,而且他開聲是有目的的,為的就是讓群眾聽見他的禱文,然後在內心與領禱者相和應,然後成為一個祈禱的向神呼求。另一種在群體中的禱告,是在團契聚會中,幾個人一組的祈禱。在這情況中的禱告,可以像崇拜當中領禱的形式,由一位領禱者為各人的需要禱告,這是最快可以完成的;另一個可能性,是先讓大家安息一段短時間,各人或開聲或默禱的為「有感動」的事禱告,然後由領禱者結束禱告。這種形式的群體禱告,比起前面的單純「領禱」的形式,弟兄姊妹的參與感應該會提高一點,但禱告的時間自然也會長一點。而最後一個可能性,就是輪流開聲禱告,然後由最後一位禱告者作最後總結的禱告。我相信,最後這種形式,雖然時間會花上最長,但我更相信,這方式的禱告之「群體性」必然也是最強的,因為每一個參與在禱告中的弟兄姊妹,除了在禱告中服事其他同在的肢體,為他們向神禱告外,每一位弟兄姊妹也能因著「聽到」別人為他的禱告,而得著堅固。

我就曾有一次這樣的經歷:在一個主日下午,我和幾位團契非常熟悉的弟兄姊妹,在其中一位弟兄的公司內,一同禱告。在禱告前,我們有美好的分享,然後我們就「輪流開聲」的為著所分享的事祈禱。就在我禱告時,聖靈就感動我,讓我記起與會當中其中一位弟兄之一件他在禱告前的分享,沒有說出來的事;而我也在聖靈的感動中,開聲提到那件事,然後將那件弟兄可能正憂慮的事交託主,求主保守。而在禱告完結後,那位弟兄就即時再分享說,他真的因著我為那件他沒有說出來的事,為他開聲禱告,而經歷到神的工作,他還說了一句,這真的是「兄弟」的禱告:不用說出來,但其實早已知道。

我們禱告,當然是與神交通,但原來開聲的禱告,在某程度上,其實也是為了被禱告者的造就,是要讓被禱告者「聽見」有人在為他禱告。因此,禱告除了是一個「向上」的屬靈操練外,同時也可以是「橫向」的,是為著身邊的弟兄姊妹,甚至可以是為了那些未信人的。今天,我們就讀到耶穌在一次「禱告」中,也表明祂的「開聲禱告」,是為著當時祂身邊的人,為著要加強他們的信心。

經文 : 約翰福音11:38-44

38 耶穌又心裡悲歎,來到墳墓前;那墳墓是個洞,有一塊石頭擋著。

39 耶穌說:「你們把石頭挪開。」那死人的姊姊馬大對他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

40 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 神的榮耀嗎?」

41 他們就把石頭挪開。耶穌舉目望天,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

42 我也知道你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

43 說了這話,就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

44 那死人就出來了,手腳裹著布,臉上包著手巾。耶穌對他們說:「解開,叫他走!」

思想

耶穌與馬大和馬利亞一家,因著拉撒路病重而來到伯大尼這件事,今天我們來到第四個段落。在第一個段落,耶穌刻意製造一個張力,就是當他得知拉撒路病重的時候,他沒有立刻起程來到他們那裏施行醫治,反而拖了幾天,直到拉撒路死了才出發前行。然後去到第二及第三段,我們先讀到,耶穌和行動型的馬大在路上相遇,然後進行了一次神學對話,談論到「復活」的問題;然後在第三段,就來到了一個對比,耶穌與情感型的馬利亞相遇,在馬利亞表達了與她姐姐馬大一句相同的說話後,耶穌與馬利亞之間就沒有在對話,反而在一個「盡在不言中」的氛圍,勾起了耶穌極大的情感,並出現了聖經中最短的一句經文:「耶穌哭了」,來顯明祂對這一家人的愛,並因著這愛而生出的憂愁。

然後就來到今天我們讀的第四個段落,也是整個故事的高潮,因為整件事當中最出人意外的神蹟,就要在這個段落中出現了。今天的這個段落,延續著上一個段落的情感,以上一個段落當中曾出現過的「心裏悲嘆」作為開始,讓我們知道,接著所發生的事情,耶穌同樣是要延續他對這個群體的愛,而行出這個神蹟。這一個段落有一個不是太明顯的首尾呼應: 38至40節,作者藉著那行動型的姐姐馬大,再一次以現實的情況來與耶穌討論,質疑耶穌的行動;而後半部分的 43至44節,則是回應著馬大的疑惑,讓整個群眾見到,那死人拉撒路在耶穌的呼叫下就出來了。首尾呼應夾著中間的核心信息,就是41和42節了。

41至42節,明顯是耶穌的禱告,作者甚至記下了耶穌當時的身體姿態:耶穌「舉目望天」,表明他是向著天上的父所作的禱告。但他的禱文十分特別,耶穌不是就著當時的處境,求天父叫拉撒路復活,相反,耶穌一開始,就表明了祂與天父其實常在禱告中彼此相連,天父常常聽了耶穌的禱告。所以,他其實不用「開聲禱告」,也能叫拉撒路復活。只是在這一刻,就在復活的神蹟出現以先,耶穌要藉著開聲禱告,讓在場的群眾聽見,並且知道,耶穌是誰,並且叫他們的信心得著堅立;而這也是一開始的時候,為何耶穌要刻意拖延的最重要原因:耶穌要讓他所愛的一家,以致那群從耶路撒冷來的猶太人,知道耶穌是天父差來,是那位能叫人得著真正生命的主。

默想

其實,在我的牧養經驗中,有不少弟兄姊妹其實十分害怕「開聲禱告」。但當我們能像耶穌一樣,對我們身邊的弟兄姊妹有一份愛,一份因著肢體面對困境時而出現憂心,甚至可以為對方流淚的愛時,我們會否也可以出於建立對方,而「開聲禱告」,叫我們能一同經歷神在我們中間的工作,並且讓我們的信心一同經歷被耶穌堅立,得以成為一個更懂得禱告的群體?

現在讓我們安靜,回顧一下你的禱告生活,你是否能在禱告中得到神造就,更在群體的禱告生活中,得著彼此建立?若你知道弟兄姊妹有不能言說的困難時,你會否感到憂愁,並且願意因著對方而與他一同「開聲禱告」?

禱告

主啊,感謝祢讓我們知道天父常聽我們的禱告,甚至讓我們知道,我們在禱告以先,天父已知道了一切,也必然會為我們預備最好。主啊,我們要感謝祢,讓我們可以在禱告中將一切交託,並且能透過開聲的禱告,叫我們能彼此建立,藉著互相代求,使我們知道有人為我禱告,並因而使我們得著扶持造就!阿門!

詩歌

有人在為你禱告

Leave a comment